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大巧若拙的意思、大巧若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大巧若拙的解釋

[a man of great wisdom often appears slow-witted] 真正靈巧的人表面上看起來很笨拙

詳細解釋

謂真正靈巧的人,不自炫耀,外似笨拙。《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莊子·胠箧》:“毀絶鉤繩而棄規矩,攦 工倕 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 馬南邨 《燕山夜話·藝術的魅力》:“真正的大畫家,卻是大巧若拙,獨創新面貌。”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大巧若拙”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哲學命題,出自《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讷”()。其核心内涵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面釋義 “大巧”指最高境界的靈巧或智慧,“若拙”意為表面看似笨拙。該成語形容真正高明的人或技藝,往往以質樸自然的方式呈現,不刻意顯露技巧()。

二、哲學内涵

  1. 辯證思維:體現道家“相反相成”的辯證觀,認為事物的本質常與其表象相反。如指出,這是老子“無為而無不為”思想的延伸,強調順應自然而非人為雕琢()。
  2. 處世智慧:主張收斂鋒芒以保全自身,如所述“避免引起他人嫉妒,冷靜觀察處理事務”,與“大智若愚”共同構成道家韬光養晦的生存哲學()。
  3. 美學境界:提到這是老子的美學觀點,認為真正的藝術應摒棄浮華修飾,追求“返璞歸真”的自然之美()。

三、實踐例證 《莊子·達生》中梓慶制作樂架的故事是典型例證:他通過齋戒靜心達到忘我境界,最終創作出渾然天成的作品,正是“大巧若拙”的具象化呈現()。

四、現代啟示 在當今社會,該思想啟示人們:

近義延伸:常與“大智若愚”“大辯若讷”并列使用,三者共同構成道家對智慧、技巧、言辭的辯證認知體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大巧若拙 大巧若拙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在表現技藝或行事上非常熟練,而又故意使自己顯得笨拙或不高明,以達到出人意料的效果。下面是關于大巧若拙的一些相關信息: 部首和筆畫: 大巧若拙的部首是大,總共有10個筆畫。 詞義解釋: 大巧若拙的意思是指某人或某事物看似笨拙或不高明,實際上卻能夠出人意料地做到出色的結果,顯示出一種巧妙的技巧。 來源和繁體: 大巧若拙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論語·季氏》:“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其言也令尹子文之雅望也卓,大人之詩文若左丘明之未始有者,其為人也溫柔。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于人也不求人之己。此之謂大喪禮。”其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原始形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大巧若拙在古代一般寫作「大,切刀,分,大木,小巧字邊,并示巧字肚。」這是當時人們常用的寫法。 例句: 他大巧若拙地調整了一下繩子,結果繩索恰好繞住柱子,成功地解開了結。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巧妙、拙笨、技巧、出人意料 近義詞:巧妙、機智 反義詞:生硬、笨拙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