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查訂正。 宋 周密 《齊東野語·紹興禦府書畫式》:“餘偶得其書,稍加攷正,具列於後。”
(1).考查核實。 晉 袁宏 《後漢紀·桓帝紀下》:“中常侍 趙忠 喪父,殮為璵璠玉匣, 穆 下郡考正,乃至發墓視屍,其家稱冤自訴。”《漢書·朱穆傳》作“下郡案驗”。
(2).省察糾正;考核訂正。《漢書·藝文志》:“該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梁書·蕭子顯傳》:“又採衆家《後漢》,考正同異,為一家之書。” 宋 曾鞏 《<新序>目錄序》:“臣既考正其文字,因為其序。” 王先謙 《<漢書補注>序例》:“海内耆古之士,承流嚮風,研窮 班 義,考正注文。”
“考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别,以下是詳細解釋:
考查訂正
指對文獻、事件或觀點進行系統性檢查和修正,常用于學術研究或古籍整理。例如宋代周密在《齊東野語·紹興禦府書畫式》中提到“稍加考正”,強調對書畫的考證修訂。
考查核實
側重于通過調查驗證事實的真實性,如晉代袁宏《後漢紀》中“下郡考正”,意為通過地方調查取證。
省察糾正
強調對自身或他人行為的反思與修正。如《漢書·藝文志》提到“自考正也”,指通過自我省察改進不足。
“考正”多見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中更常用“考證”“校正”等詞。其核心意義圍繞“嚴謹求證”展開,適用于學術、曆史、倫理等領域。
(參考來源:、、、)
《考正》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來表示對文件、文字或資料的審查和校對。
《考正》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考(kao)和正(zheng)。
考的部首是⺝,共有5畫;正的部首是⺞,共有5畫。
《考正》一詞最早出現在《漢賦?徐方輿賦》王逸注解中,用于表示審查和校對文獻著作。
《考正》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考正」。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考正并沒有特定的古體寫法,所以其字形與現代寫法基本保持一緻。
1. 我們需要對這份報告進行考正,确保沒有錯誤。
2. 編輯在對稿件進行考正後,将其發布在雜志上。
1. 考核:對人員或事物進行評估和檢驗。
2. 正确:符合事實或真理的。
3. 正面:表示肯定或優勢的一面。
審校、校對、核對。
出錯、錯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