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稱的意思、孝稱的詳細解釋
孝稱的解釋
盡心行孝的名聲。《後漢書·朱穆傳》:“ 穆 字 公叔 。年五歲,便有孝稱。父母有病,輒不飲食,差乃復常。”
詞語分解
- 孝的解釋 孝 à 對父母盡心奉養并順從:孝敬。孝廉(a.中國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指孝子;“廉”指廉潔的人;b.中國明、清兩代對舉人的稱呼)。孝道。孝子賢孫。 居喪的事:守孝。吊孝。 喪服:戴孝。孝衣。
- 稱的解釋 稱 (稱) ē 量輕重:稱量(俷 )。 叫,叫做:自稱。稱呼。稱帝。稱臣。稱兄道弟。 名號:名稱。簡稱。稱號。稱謂。職稱。 說:聲稱。稱快。稱病。稱便。 贊揚:稱道。稱許。稱頌。稱贊。 舉:稱兵。稱觞
網絡擴展解釋
“孝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盡心行孝的名聲,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 拼音:xiào chēng(注音:ㄒㄧㄠˋ ㄔㄥ)
- 詞義:指因恪守孝道而獲得的社會贊譽,強調對父母盡心奉養的行為及由此産生的美名。
二、曆史出處與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朱穆傳》的記載:“穆字公叔。年五歲,便有孝稱。父母有病,輒不飲食,差乃復常。”
此例描述朱穆幼年時因父母患病而停止飲食直至父母康複,以此體現其孝行,并因此獲得“孝稱”。
三、相關擴展
- “孝”的深層含義:
根據《說文解字》,“孝”本義為“善事父母”,即盡心奉養和服從父母。古代“孝”不僅是道德準則,還與禮制相關,如守喪、戴孝等。
- 文化背景:
漢代“孝廉”制度将“孝”作為選拔官員的重要标準,進一步強化了孝道的社會地位。
四、使用建議
- 該詞多用于古籍或對傳統孝道的描述,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
- 若需進一步了解“孝”的演變或相關成語(如“孝子賢孫”),可參考權威詞典或曆史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孝稱
孝稱(xiào chēng)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孝”和“稱”兩個字組成。它表示對尊敬、敬愛的人給予稱呼,特别強調對父母的孝敬之情。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部首:子和言
拆分筆畫:學漢字需要一共畫6畫。
來源
“孝稱”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儒家思想,強調孝敬父母是子女應該盡的責任和義務。在社會中,為了表達對長輩的尊敬,人們使用“孝稱”來稱呼他們。
繁體
繁體字為「孝稱」,其中的「稱」字在部首上加入了「禾」。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稱」字的上半部分是「禾」,下半部分是「竹」,所以古代的寫法是「孝稱」。
例句
1. 孩子們親切地稱呼他為“叔叔”,表達出對他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 在尊敬的師長面前,學生應該用適當的孝稱稱呼他們。
組詞
孝敬、孝順、孝心、稱呼、尊敬
近義詞
尊稱、敬稱
反義詞
輕視、侮辱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