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許的意思、聽許的詳細解釋
聽許的解釋
聽而許之。《漢書·終軍傳》:“ 軍 遂往説 越王 , 越王 聽許,請舉國内屬。” 唐 韓愈 《論孔戣緻仕狀》:“今 戣 幸無疾疹,但以年當緻事,據禮求退,陛下若不聽許,亦無傷於義而有貪賢之美。” 宋 曾鞏 《福州奏乞在京主判閑慢曹局或近京一便郡狀》:“比來群臣之中,有欲便于養親者,并蒙聽許。” 宋 洪邁 《夷堅志補·王千一姐》:“ 周 謝其聽許,議酬以官券千緡。”
詞語分解
- 聽的解釋 聽 (聽) ī 用耳朵接受聲音:聽力。聽寫。聽覺。聆聽。洗耳恭聽。 順從,接受别人的意見:言聽計從。 任憑,隨:聽任(坣 )。聽憑。聽之任之。 治理;判斷:聽訟(審理案件)。聽政。 量詞,指馬口鐵密封
- 許的解釋 許 (許) ǔ 應允,認可:許可。允許。特許。 承認其優點:贊許。嘉許。 預先答應給與:許諾。 女方接受男方求親:許配。許嫁。以身相許。 或者,可能:也許。或許。 處,地方:何許人。 表示約略估計的詞
網絡擴展解釋
“聽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為綜合解釋:
一、基本含義
- 字面釋義:由“聽”和“許”組成,意為聽從而應允,即接受他人的建議或請求并予以同意。
- 核心概念:強調對他人意見的虛心接受,而非固執己見,常見于描述人際交往或決策過程中的态度。
二、詳細解釋
- 古文用法:多指“聽而許之”,例如《漢書·終軍傳》中記載越王“聽許”終軍的建議,同意歸附漢朝。
- 現代延伸:可擴展為對勸告、請求或規則的接納,如“聽許員工休假”表示批準申請。
三、使用場景
- 正式語境:常用于書面表達或曆史文獻,如“陛下若不聽許”(韓愈《論孔戣緻仕狀》)。
- 日常交流:現代多用于強調接受建議,例如“他聽許了朋友的意見,改變了計劃”。
四、例句參考
- 古例:“軍遂往説越王,越王聽許”(《漢書》)。
- 今例:“你的建議合情合理,我會聽許”(類似造句結構可參考的現代用法)。
五、補充說明
- 近義詞:采納、應允、許可。
- 注意: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文學或正式文本,口語中常用“同意”“接受”替代。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中的《漢書》及韓愈作品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聽許的意思
聽許是一個表示“傾聽、傾誠相待”的詞語,最初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一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者,此是聽許。”在這裡,“聽許”指的是相互傾聽、傾誠相待。
拆分部首和筆畫
聽許的部首是耳(左邊)和讠(右邊),總共有11個筆畫。
來源
“聽許”一詞最早見于《老子·道德經》,後來也被廣泛運用于文學、詩詞中,用以表達人們之間應該傾聽、相互傾誠相待的情感和态度。
繁體
在繁體字中,聽許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都是“聽許”。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字形字義學家的研究,古時候漢字“聽許”的寫法為“聴許”,耳的字形稍有差異,并且多用于書法作品中。
例句
1. 他們之間的聽許是深厚的,彼此理解、包容。
2. 隻有真正傾聽,才能體會到那份真摯的聽許。
組詞
傾聽、傾誠、相待、深厚、理解、包容、真摯。
近義詞
傾聽的近義詞有聆聽、聽從、傾心等;傾誠的近義詞有真誠、忠誠、懇切等。
反義詞
傾聽的反義詞有忽略、不聞不問;傾誠的反義詞有虛僞、不真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