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念珠。梵語的譯音。珠多以木槵子108顆為一串,每念一佛名,即過一子。《牟梨曼陀羅咒經》:“其身一手持如意珠,一手把鉢塞莫。”
“缽塞莫”是一個佛教術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詞源與定義
“缽塞莫”是梵語Pāsakamālā的音譯(),意譯為“數珠”或“念珠”,指佛教修行中用于計數的珠串。其梵文原詞由pāsaka(計數)和mālā(串珠)組成,直譯為“計數的珠串”()。
結構與用途
傳統缽塞莫通常由108顆木槵子串聯而成()。修行者每念誦一次佛號或經文,即撥動一珠,以此輔助專注和記錄次數,常見于持咒、念佛等修持法門。
經典記載
《牟梨曼陀羅咒經》中提到:“其身一手持如意珠,一手把缽塞莫”(),說明其作為法器在佛教儀軌中的象征意義。
文化延伸
不同材質的念珠(如菩提子、水晶等)在佛教中均有使用,但“缽塞莫”特指以木槵子制成、符合108顆制式的傳統念珠()。
現代應用
當代佛教仍沿用這一術語,部分文獻将“缽塞莫”與“數珠”互換使用,但嚴格來說,“缽塞莫”更強調梵語音譯的原始語境()。
注:若需了解不同經典對缽塞莫的詳細描述,可參考《牟梨曼陀羅咒經》等佛教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