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崩龍族的意思、崩龍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崩龍族的解釋

*********的舊稱。我國少數民族之一,分布在 雲南省 西南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崩龍族是中國少數民族德昂族的舊稱,屬于漢語詞典中對這一族群的曆史稱謂。以下從語言學、民族學角度進行解釋:

一、詞典釋義與曆史沿革

“崩龍”一詞源于傣語對德昂族先民的稱呼“波龍”(意為“山上的居住者”),漢語文獻最早見于清代《永昌府志》。該稱謂在20世紀50年代民族識别中被正式采用,後因本民族意願,1985年經國務院批準更名為“德昂族”(“德昂”為本族語自稱,意為“尊貴的民族”)。

二、民族學特征

  1. 語言屬性

    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使用布雷、若進、汝買三種方言,無傳統文字,現用傣文或拉丁字母拼寫方案。

  2. 文化标識

    以“茶樹崇拜”聞名,古歌謠《達古達楞格萊标》記載其祖先由茶樹化身而來,茶文化貫穿婚喪禮儀及日常習俗。

  3. 社會結構

    傳統實行父系小家庭制,保留“達格萊”(氏族長老)制度,村寨事務由頭人“達幹”主持。

三、地域分布與現狀

主要聚居雲南德宏、臨滄等地,據2020年人口普查約2.2萬人。民族更名後,“崩龍族”作為曆史術語仍見于《中國少數民族史志》《雲南民族志》等文獻,當代正式語境均使用“德昂族”。


參考資料來源(基于學術文獻與官方檔案):

  1. 《中國少數民族辭典》(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
  2. 《德昂族簡史》(民族出版社,2008修訂版)
  3. 《雲南民族志·德昂族卷》(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研究所,2010)
  4. 《南亞語系民族語言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5)

網絡擴展解釋

“崩龍族”是德昂族的舊稱,1985年經國務院批準正式更名為“德昂族”。以下是關于該民族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崩龍族(德昂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南部的保山、德宏、臨滄等地,如潞西市三台山鄉和鎮康縣軍弄鄉是主要聚居區。根據最新統計,人口約2.06萬(2010年數據)。

二、曆史與文化

  1. 曆史淵源
    德昂族是西南邊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漢代被稱為“濮人”,唐代稱“茫蠻部落”,清代始稱“崩龍”。1985年根據本民族意願改為現名。
  2. 語言與信仰
    使用德昂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通用傣語和漢語,信仰小乘佛教。
  3. 特色文化
    以種茶聞名,婦女傳統服飾因支系不同分為“紅崩龍”“黑崩龍”“花崩龍”。

三、國際分布

該民族在中緬邊境跨境而居,緬甸境内主要分布在撣邦、克欽邦,與傣族、景頗族等民族關系密切。


注:部分網頁提及“崩龍族”被用作成語形容力量強大(如),但此用法非主流民族學定義,需注意區分。

别人正在浏覽...

安營八哀詩八行百步穿楊把弄豹尾車嬖習步禱布褐辍塗爨下餘當價等候鬥頭對立統一規律二極管凫徯告老宮所工作人員廣寒宮歸到歸脤汗衣耗廢浩穣黑木耳讙奮灰身計貢井鲋旌賞沮格君聖臣賢控陳口利離距立體交叉厘治明備弄鬼旁州樣子炮燔骈聯騎虎難下榮樂散居失名授能霜蝶鐵筋蹄毂聽筒痛貫心膂抟鵬忘憂草晚籁文據嚣塵校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