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粉身碎骨。 三國 魏 曹植 《改封陳王謝表》:“茅土既優,爵賞必重,非臣虛淺所宜奉受,非臣灰身所能報答。”《三國志·魏志·高堂隆傳》:“臣雖灰身破族,猶生之年也。”《晉書·涼武昭王李玄盛傳》:“使義誠著于所天,玄風扇于九壤,殉命灰身,隕越慷慨。”
“灰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灰身”原意為粉身碎骨,常用于比喻不惜犧牲生命的極端狀态。該詞在古漢語中多用于表達忠誠、報恩或自我奉獻的決心()。
在佛教語境中,“灰身”與“泯智”連用(灰身泯智),指小乘修行者通過滅除身心執念,達到涅槃境界。例如:“阿羅漢需灰身泯智,從空出假,證得無餘依涅槃”()。
現代文學中,“灰身”可引申為身心俱疲、絕望或自我消解的狀态。例如:“心如槁木死灰,身如不系之舟”()。
“灰身”的用法需結合語境:
如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三國志》《曹植集》等古籍,或佛教經典中的相關表述。
灰身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灰”和“身”兩個字組成。
“灰”字的部首是火,總筆畫數為6;“身”字的部首是身,總筆畫數為7。
灰身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話故事中的人物“灰身大仙”。後來,灰身逐漸演變為一種形容詞,用于形容一個人或物體狀态疲憊、虛弱的樣子。
灰身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灰身」。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灰身的寫法可能會因不同的時代而略有變化,但整體結構基本保持一緻。
1. 他疲憊不堪,整個人顯得灰身一樣。
2. 經過長時間的奔波勞累,他已經成了一個灰身的人。
灰身作為一個形容詞,可以與其他詞組成不同的詞語,例如:
- 灰身疲倦
- 灰身萎靡
- 灰身憔悴
與灰身意思相近的詞語包括:
- 累癱
- 虛弱
- 衰弱
與灰身意思相反的詞語包括:
- 精神飽滿
- 充實
- 充沛
以上是對灰身這個詞語的一些解釋和相關内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