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贈送祭社稷或祭宗廟所用的生肉。歸,通“ 饋 ”。《周禮·秋官·大行人》:“閒問以諭諸侯之志,歸脤以交諸侯之福。” 孫诒讓 正義:“此言脤不言膰者,對文則脤為祭社稷肉,膰為祭宗廟肉。散文則祭宗廟肉亦得稱脤,以其同盛於蜃器也。”《穀梁傳·定公十四年》:“天王使 石尚 來歸脤。” 範甯 注:“脤者何也?俎實也,祭肉也。生曰脤,熟曰膰。”
“歸脤”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需要結合不同來源的文獻進行綜合解釋:
“歸脤”指古代祭祀禮儀中贈送祭社稷或宗廟所用的生肉。其中“歸”通“饋”(贈送),而“脤”特指祭祀所用的生肉。這一用法在《周禮·秋官·大行人》中有明确記載,如“歸脤以交諸侯之福”,意為通過贈送祭肉來祈求諸侯的福祉。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歸脤”可引申為“回歸本性”或“心靈平靜”,但這種用法缺乏傳統文獻支持,可能是誤用或現代衍生義。需注意區分古典含義與現代語境下的非主流解釋。
“歸脤”的權威釋義應為古代祭祀禮儀中的贈肉行為,需謹慎對待現代語境下的引申解釋。若需進一步考證,建議參考《周禮》等經典文獻或權威訓诂學資料。
《歸脤》(guī huǐ)是一個古代漢字,表示将身體病痛逐漸恢複健康。
《歸脤》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彳”和“月”,拆分後的筆畫順序是彳-5、月-4。
《歸脤》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周易·系辭篇》中,用來形容人們的身體經曆疾病後逐漸康複的過程。
《歸脤》的繁體字是「歸脤」。
在古代,漢字《歸脤》的寫法略有不同,「歸」在古代寫作「帰」,「脤」寫作「胾」。
1. 經過長期的治療,他的病終于歸脤了。
2. 醫生的治療使我的身體逐漸歸脤。
歸脤可以組成其他詞語,例如「歸脤祝壽」、「歸脤康複」等。
與「歸脤」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康複」、「痊愈」。
與「歸脤」相對的詞語是「發病」、「惡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