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備的意思、明備的詳細解釋
明備的解釋
明确完備。 宋 蘇洵 《衡論下·申法》:“律令之所禁畫一明備,雖婦人孺子皆知畏避。” 明 李東陽 《京都十景詩》序:“今承平既久,民物繁庶,制度明備。” 鄭觀應 《盛世危言·學校上》:“迹其學校規制,大略相同,而 德國 尤為明備。” 康有為 《<日本雜事詩>序》:“簡要,欲其易誦也;繁條,欲其明備也。”
詞語分解
- 明的解釋 明 í 亮,與“暗”相對:明亮。明媚。明淨。明鑒(a.明鏡;b.指可為借鑒的明顯的前例;c.明察)。明滅。明眸。明豔。明星。明珠暗投(喻懷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參加壞團夥,亦泛指珍貴的東西得不到賞識)。 清
- 備的解釋 備 (備) è 完全,應有的都有了:具備。完備。求全責備(要求全面、完美)。 事先安排好:預備。防備。準備。籌備。備案(向主管機關做書面報告,以備查考)。備注。備忘錄。 設施:設備。裝備。軍備。 筆
網絡擴展解釋
“明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明确完備”,主要用于描述事物(如制度、律令等)的清晰性和完整性。以下是詳細解釋及拓展:
1.基本釋義
- 詞義:指内容或規定既清晰明确又全面周到,強調邏輯嚴密、無疏漏。例如:
- 宋·蘇洵《衡論下·申法》提到律令“畫一明備”,說明法律條文清晰統一。
- 明代李東陽形容“制度明備”,指國家規章體系完善。
2.語境應用
- 古代文獻:多用于描述法律、制度、規劃等正式内容。如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對比德國學校制度“尤為明備”,突出其系統性。
- 現代用法:可引申為對計劃或準備的周密性要求,例如“方案需明備方可實施”。
3.結構解析
- 單字拆解:
- 明:清晰、透徹(如“明察”“明确”)。
- 備:周全、完備(如“準備”“有備無患”)。
- 組合邏輯:二者結合既強調内容明确,又注重細節覆蓋。
4.其他觀點
- 部分資料(如查字典)将其視為成語,解釋為“事前充分準備”,但此用法多見于現代引申,權威文獻中較少見。
“明備”的核心意義為“明确而完備”,適用于描述嚴謹的規範或周密的計劃。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古代側重制度完備性,現代可拓展至籌備的周全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明備:詞義及來源
明備指的是明亮和備用的東西。明代作家楊慎所著《明夷待訪錄》中有記載,并逐漸被廣泛使用。
拆分部首和筆畫
明備的拆分部首為日(rì)和貝(bèi),其中,日部首的筆畫數為4,而貝部首的筆畫數為7。
繁體
繁體字為「明備」。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明備」的書寫可能稍有不同,但基本形态保持一緻。
例句
1. 這個房間裡有一盞明亮的台燈,還有備用的電池。
2. 在演講之前,他準備了充足而明亮的投影儀和備用的電源適配器。
組詞
1. 明智:明亮而有智慧的。
2. 備用:準備好以備不時之需的。
3. 明朗:明亮而清晰的。
4. 準備:預先安排或準備好的。
近義詞
備置、齊備、裝備、充足、準備充分。
反義詞
不備、不明、缺乏、短缺、欠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