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漢書·窦章傳》“更相推薦” 李賢 注引 漢 馬融 《與窦伯向(章)書》曰:“ 孟陵 奴來,賜書,見手跡,歡喜何量,見於面也。書雖兩紙,紙八行,行七字。”謂信紙一頁八行。後世信箋亦多每頁八行,因以稱書信。近代多指請托的信件。 唐 王勃 《宇文德陽宅秋夜山亭宴序》:“雲委八行,抒勞思於彩筆。” 宋 梅堯臣 《王公慥東歸》詩:“莫嫌牛馬隔,走别八行稀。” 清 李漁 《意中緣·悟詐》:“八行代我傳心事,千裡從人索好音。”《官場現形記》第二回:“一過年,也想到京裡走走,看看有什麼路子,弄封把八行,還是出來做他的典史。” 李劼人 《大6*波》第一部第一章:“并花了一筆不小的鑽營費,鑽得一封 振貝子 的八行。”
八種品行。即孝、悌、睦、姻、任、恤、忠、和。《宋史·徽宗紀二》:“甲辰,立八行取士科。”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事二》:“方崇八行以迪多士,尊六經以黜百家,史何足言?” 明 馮時可 《雨航雜錄》卷上:“ 台州 徐中行 居鄉,郡守以八行薦,不應。”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八行漢語 快速查詢。
"八行"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層釋義:
一、書信别稱 指古代書信的形制特征。古代信箋多采用每頁八行的格式,故以"八行"代稱書信。此說源自東漢學者馬融《與窦章書》中"孟陵奴來,賜書,見手迹,書雖兩紙,八行,七字"的記載,見于《後漢書·窦章傳》李賢注。宋代趙令畤《侯鲭錄》卷三記載:"八行書,謂每頁八行也。"印證了這一傳統書寫形制。
二、德行體系 特指儒家倫理中的八種行為規範。據《周禮·地官·大司徒》記載,古代教化民衆的"八行"包括:孝(孝敬父母)、友(友愛兄弟)、睦(家族和睦)、姻(婚姻和睦)、任(信守承諾)、恤(體恤孤寡)、忠(忠誠職守)、和(待人謙和)。這組倫理标準在《通典·禮十三》中被明确列為"八行科"考核體系,成為隋唐時期選拔人才的德行依據。
兩種釋義均體現了漢語言文化中"以數概全"的表述傳統,前者聚焦物質載體形制,後者側重精神價值體系,共同構成該詞的曆史文化内涵。
“八行”作為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為詳細解析:
起源與演變
源自東漢馬融《與窦伯向書》記載的“書雖兩紙,紙八行,行七字”,指古代信箋每頁八行的格式。後世以“八行”代指書信,尤其在明清文學中常見,如明代《昭君出塞》劇的“鴻雁秋來斷八行”。
引申含義
近代多用于指代托人辦事的請托信件,如《文明小史》提到的“某大軍的八行”。
成語用法(較少見)
在部分現代詞典中被解釋為“行動迅速、敏捷”,由數字“八”(表程度)與“行”(行動)組合而成,但此用法在古典文獻中未見明确依據。
現代特定領域釋義
少數資料(如教育類網頁)将“八行”解釋為“中國八大銀行”,包括央行、政策性銀行及五大商業銀行。此含義屬于特定領域術語,需結合具體語境使用。
提示:若需了解“八行書”等擴展内容,可參考漢典網()及古典文學例證()。
奔喪不負衆望纏包禅林塵習熾彊沖齧雠忿賜問大良造亶父東海夫人度長絜大掇醍翻檢赴死如歸負袟改除篙橹格除鍋魁果是還退溷錯鲛龍救鬥可喜種斂魂賃保六十四卦落市忙促梅乾銘勳默揣詉詉輗軏潑黛硗崅期尅親翁奇澀求福衢術瑟弄琴調墒垅生報聲威大震十二漱芳亭素弦庭審襪額外營帷帏五花儀霧湧雲蒸吳愉顯著笑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