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計貢的意思、計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計貢的解釋

(1).指州郡的年終上計和貢獻方物。《三國志·魏志·公孫度傳》“傳 淵 首 洛陽 ” 裴松之 注引《魏名臣奏》載中領軍 夏侯獻 表曰:“ 公孫淵 昔年敢違王命,廢絶計貢者,實挾兩端。既恃阻險,又怙 孫權 。故敢跋扈,恣睢海外。”

(2).指州郡隨年終上計貢舉的人材。 唐 薛登 《請選舉擇賢才疏》:“故計貢之賢愚,即州将之榮辱;穢行之彰露,亦鄉人之厚顔。”參見“ 計偕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計貢是古代中國財政制度中的重要術語,指核算、征收地方進獻朝廷的賦稅或貢品的行為與制度。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三方面:


一、詞義溯源與結構解析

  1. 字義構成

    “計”本義為核算(《說文解字》:“計,會也,算也”),引申為統計、考核;“貢”指臣屬或地方向君主進獻物品(《尚書·禹貢》孔穎達疏:“貢者,從下獻上之稱”)。二字組合體現以核算為基礎的貢賦征收制度。

  2. 制度内涵

    作為財政管理手段,“計貢”要求地方定期統計應納貢賦的種類、數量,并上報中央審核。如《周禮·天官·大宰》載“以九貢緻邦國之用”,需通過“計”實現貢物的規範化征收。


二、曆史實踐與制度演變

  1. 周代起源

    西周“九貢”體系(祀貢、嫔貢等)已蘊含核算思想,地方需按爵位等級核定貢品(《周禮·秋官·大行人》)。

    來源:《周禮注疏》

  2. 漢代“上計”制度

    郡國年終向朝廷呈報“計簿”,包含戶口、墾田、錢谷出入等數據,中央據此考核官吏并調整貢賦(《漢書·武帝紀》載“受計于甘泉宮”)。

    來源:《漢書·食貨志》

  3. 唐宋以降的發展

    唐代“計帳”制度(《唐六典》)與宋代“諸州歲貢”定額化(《宋史·食貨志》),均以“計貢”為基礎實現中央財政集權。


三、社會影響與文化延伸

  1. 經濟控制

    通過核算貢賦強化中央對地方資源的管理,如明代《萬曆會計錄》系統記錄全國賦稅貢品數據。

    來源:《明會典》

  2. 政治象征

    “計貢”體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統治邏輯(《詩經·小雅·北山》),貢品核算成為王權秩序的具象化表達。


學術定義參考

計貢(jì gòng)

古代指地方政府統計并上繳賦稅、貢品至中央財政的行為。其制度核心是通過量化核算實現資源調配,維系“任土作貢”(《尚書·禹貢》)的統治模式,為曆代王朝稅制基石。

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經濟史卷》

網絡擴展解釋

“計貢”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州郡的年終上計與貢獻方物
    指古代地方州郡在年終時向朝廷彙報政績(即“上計”),并進獻當地特産或財物。這一制度體現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及賦稅征收方式。

  2. 州郡隨上計貢舉的人才
    指地方官員借年終彙報之機,向朝廷推薦選拔人才。例如唐代薛登在《請選舉擇賢才疏》中提到“計貢之賢愚,即州将之榮辱”,說明人才舉薦與地方官員的政績挂鈎。


二、曆史背景與用例


三、總結

“計貢”是古代政治與人才制度結合的産物,既包含地方對中央的經濟義務,也涉及人才選拔機制。其具體實施方式因朝代而異,但核心均圍繞中央集權與地方治理展開。

别人正在浏覽...

矮星百弄棒球運動豹霧隱逼殺策效長度谄競乘木畜長垂法鉏商刺規打杠子奠雁斷乳發想風虔負鄙羹元好了瘡疤忘了痛洪烈黃德穢疾渾渾惛迷僭奢接境忌畏狂斐坤宅斂積陵偪令阃流煙漏兜亂謀邁異沵漫南山扭拽辟謬平場普羅列塔利亞特前肩秦娥青白夫榷酤蛇草神候眡祲十眉圖霜女遂便探流天杯土封推先王祿文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