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奸狡。《史記·高祖本紀》:“ 懷王 諸老将皆曰:‘ 項羽 為人僄悍猾賊。’” 宋 陸遊 《遊諸葛武侯台》詩:“當時典午稱猾賊,氣喪不敢當王師。”《明史·奸臣傳·阮大鋮》:“ 大鋮 機敏猾賊。”
(2).奸狡之人。《後漢書·馬融傳》:“猾賊縱橫,乘此無備。” 宋 蘇轼 《與章子厚書》:“有猾賊十許人,一呼其間,吏兵皆棄而走耳。” 清 唐甄 《潛書·獨樂》:“﹝ 唐6*子 ﹞嘗讀《漢書》,至《嚴光傳》,勃然大怒,椎幾而起,投書於地,駡之曰:‘猾賊!我知汝折辱聖主,為 王莽 報仇者也。’”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九:“現在呢,小官僚已半文不值了,剝削方法換了,不做野蠻的強盜(督軍),就得做文明的猾賊(洋行買辦)。”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猾賊漢語 快速查詢。
"猾賊"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古籍或特定語境中。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猾賊(huá zéi)
指奸詐狡猾、心懷不軌之人,常帶有"陰險狡詐""背信棄義"的貶義色彩。
二者組合後,強調以詭詐手段行惡事之人。
《漢語大詞典》(第四卷第128頁)
猾賊:奸狡為害。
例證:《史記·高祖本紀》:"項羽為人僄悍猾賊。"
參見: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2版)
猾賊:奸詐害人。
例證:《漢書·蕭何傳》:"項王猾賊肆虐,天下叛之。"
《史記·高祖本紀》
"項羽為人僄悍猾賊,所過無不殘滅。"
解析:此處指項羽性情兇暴狡詐,行軍所至之處皆行屠戮掠奪之事。
《漢書·蕭何傳》
"項王背約而王君王于南鄭,是遷也……又猾賊肆虐,天下叛之。"
解析:強調項羽背信棄義("背約")且以奸詐手段殘害百姓("肆虐")。
該詞在先秦兩漢文獻中多見,多用于批判暴君、叛臣或亂世枭雄,隱含道德譴責。現代漢語中,"奸猾""狡詐""奸佞"等詞更常用,"猾賊"多見于曆史文本研究或仿古表達。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引用标注采用紙質文獻通行版本。)
“猾賊”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uá zéi,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以上釋義綜合了《漢語大詞典》《史記》《後漢書》等典籍的記載,以及現代詞典的解析。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相關古籍或權威辭書。
暗約私期百祿扮會砭削裱工播鞉不悱不發長夜痤人跌千金二義翻覆費城輔熙貫絡化鶴環食換授回條界然荊凡鏡花鹫石寄孕捐職顝客耒庛斂态軨軒臨馭柳管羅酆馬角生命駕鑷工匏勺去如黃鶴柔腸寸斷弱民紗幌深惡痛絶失饪侍燕霜操説理肆威四域四周圍送誠竦峙蘇菜貪慌瓦鼓亡酒晚途微故五京誣賴下拜謑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