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京的意思、五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京的解釋

(1).指 唐 代的中京 長安 、東京 洛陽 、西京 鳳翔 、南京 成都 、北京 太原 。《舊唐書·地理志一》:“﹝ 至德 二年﹞十二月,置 鳳翔府 ,號為西京,與 成都 、 京兆 、 河南 、 太原 為五京。”

(2).指 唐 時 渤海 的上京 龍泉府 、中京 顯德府 、東京 龍原府 、南京 南海府 、西京 鴨渌府 。《新唐書·渤海傳》:“地有五京,十五府。”

(3).指 遼 的上京 臨潢府 、東京 遼陽府 、中京 大定府 、南京 析津府 、西京 大同府 。《遼史·地理志一》:“ 太宗 以 皇都 為上京,升 幽州 為南京,改 南京 為東京, 聖宗 城中京, 興宗 升 雲州 為西京,於是五京備焉。”

(4).指 金 的上京 會甯府 、東京 遼陽府 、北京 大定府 、西京 大同府 、南京 開封府 。《金史·地理志上》:“﹝ 金 ﹞襲 遼 制,建五京,置十四總管府。”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京是中國唐代首創的重要行政制度,指在都城之外另設四個陪都,合稱“五京”。這一制度體現了唐代對遼闊疆域的分區治理理念,主要用于加強中央對邊疆及戰略要地的控制,具有顯著的政治、軍事和經濟意義。其具體内涵如下:

一、核心定義與曆史背景

“五京”制度正式确立于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年),以長安為西京,洛陽為東京,并新增太原(北京)、鳳翔(西京,後改稱中京)及成都(南京)三座陪都。這一制度并非一次性形成,而是伴隨唐代疆域擴張與政治需求逐步完善。其設立初衷在于:

  1. 強化中央集權:通過陪都分擔都城職能,加強對東北、西南等邊遠地區的管轄;
  2. 應對軍事威脅:如北京(太原)防禦突厥,南京(成都)控扼西南;
  3. 平衡區域發展:促進經濟重心向多極轉移,緩解關中地區資源壓力。

二、五京的具體構成與職能

名稱 今所在地 主要職能
西京 陝西西安 政治中心,皇室宗廟所在,正式都城。
東京 河南洛陽 經濟與文化樞紐,漕運中轉站,帝王常居之地。
北京 山西太原 軍事重鎮,防禦北方遊牧民族,拱衛關中。
南京 四川成都 控禦西南邊疆,保障巴蜀糧賦供應,安史之亂後成為臨時政治中心。
中京 陝西鳳翔 連接長安與西域的樞紐,鞏固西北邊防(後由唐肅宗增設)。

三、制度影響與文化意義

五京制度被後世王朝效仿,如遼代仿唐制設“上京、中京、東京、南京、西京”。其深層意義在于:

  1. 行政創新:開創多都城協同治理模式,為後世提供疆域管理範式;
  2. 符號象征:五京代表“五行”思想,體現“天下之中”與四方拱衛的宇宙觀;
  3. 文獻記載:唐代杜佑《通典》、宋代歐陽修《新唐書》均詳錄其沿革,成為研究唐代政治地理的關鍵依據。

權威參考來源:

  1. 《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五京”詞條釋義(鍊接
  2. 《辭海》(第七版),唐代行政區劃制度(鍊接
  3. 中國曆史研究院《唐代陪都體系研究》(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五京”是中國曆史上多個朝代采用的都城體系,指代不同時期設立的五個重要都城,其具體所指因朝代而異。以下是主要朝代的五京設置及解釋:

一、唐代五京(618-907年)

二、渤海國五京(698-926年)

渤海國仿唐制設立五京:

三、遼代五京(916-1125年)

遼實行“五京制”管理多民族區域:

四、金代五京(1115-1234年)

金朝初期延續遼制:

曆史意義

五京制度體現了古代王朝“多都制”的政治智慧,通過分設都城強化對遼闊疆域的控制:

  1. 唐代側重軍事防禦與臨時行政(如鳳翔、成都);
  2. 遼代五京兼具民族管理功能(如南京管漢地、上京管契丹);
  3. 渤海國五京反映對唐朝制度的模仿與邊疆政權特色。

如需更詳細的地域變遷或具體朝代考證,可參考《舊唐書》《遼史》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薆薱安迹遨樂八對白面館弊絶風清側目而視城堡稱美刺舉慈顔此一時彼一時錯失粗心浮氣搭截題丹居倒回倒日大小蘇瞪矒東顧風法豐顔負時剛蹇拱北槐府黃花崗起義歡喜冤家徽束忽喇喇尖刀極駡九節杖樛枝俊廚刻削蘭質蕙心老疙疸離坐冥無抹粉施脂鳥竄殍餓绮節氣母悫士三綱五常升年生羨生願社日頌歌速朽天命晩步丸劍晚西相約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