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荊凡的意思、荊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荊凡的解釋

西周 時代的 荊國 ( 楚國 )和 凡國 。 荊國 初建于今 湖北省 西部 荊山 一帶; 凡國 故址在今 河南省 輝縣 西南。《莊子·田子方》:“ 楚王 與 凡 君坐。少焉, 楚王 左右曰 凡 亡者三。 凡 君曰:‘ 凡 之亡也,不足以喪吾存。夫 凡 之亡不足以喪吾存,則 楚 之存不足以存存。由是觀之,則 凡 未始亡而 楚 未始存也。’” 陸德明 釋文引 司馬彪 雲:“凡,國名,在 汲郡 共縣 。”後以“荊凡”比喻存亡無定。 宋 蘇轼 《王中甫哀辭》:“已知 毅 豹 為均死,未識 荊 凡 定孰存?”參閱《莊子·達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荊凡”是古代兩個諸侯國的合稱,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指西周時期的荊國(即楚國前身)和凡國。荊國最初位于今湖北省西部荊山一帶,後發展為楚國;凡國故址在今河南省輝縣西南。

  2. 典故出處
    源自《莊子·田子方》中楚王與凡君的對話。凡國雖滅亡,但凡君認為“存亡”是相對的,提出“凡未始亡而楚未始存”的哲學觀點,強調存亡的辯證關系。

  3. 引申含義
    後世以“荊凡”比喻存亡無定的哲理概念,常用于文學作品中表達對興衰無常的思考。例如蘇轼在《王中甫哀辭》中寫道:“已知毅豹為均死,未識荊凡定孰存?”。

  4. 地理與曆史背景

    • 荊國:西周分封的諸侯國,後演變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以荊山為中心逐漸擴張。
    • 凡國:西周小國,存續時間較短,最終被兼并,其曆史記載多見于《莊子》等典籍。
  5. 語言應用
    該詞屬文言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籍研究或引用典故的文學創作中。

網絡擴展解釋二

《荊凡》的意思

《荊凡》是一個單獨的詞,沒有明确的意義。它可能是一個人名、地名或者其他特定名詞。

《荊凡》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漢字分解原則,我們可以将《荊凡》拆分成兩個部分:荊(jīng)和凡(fán)。

「荊」的部首是「艸」,它有7個筆畫。

「凡」的部首是「幾」,它有5個筆畫。

《荊凡》的來源

《荊凡》一詞來源不明,可能是古代某個地名、人名或者文學作品的名稱。

《荊凡》的繁體字

《荊凡》的繁體字為「荊凡」。

《荊凡》的古時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字形演變,「荊凡」在古代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目前沒有明确的古代寫法。

《荊凡》的例句:

1. 人們傳說,有位叫荊凡的仙人在這附近修煉。 2. 這本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個叫荊凡的俠客。

《荊凡》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由于《荊凡》是一個詞的名字,所以沒有具體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