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聳立;挺立。 漢 張衡 《西京賦》:“ 通天 訬以竦峙,徑百常而莖擢。” 三國 魏 曹操 《觀滄海》詩:“東臨 碣石 ,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十五:“﹝ 嚴蓀友 ﹞尤精畫鳳,翔舞竦峙,五色射目,觀者歎美。”
“竦峙”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總結來看,“竦峙”是一個兼具形象性與文學性的詞彙,多用于描繪自然或建築的宏偉姿态,常見于古典詩文。
竦峙(sǒng zhì)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山峰高聳而陡峭的樣子。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豎和山。它的總筆畫數為24畫。
竦峙這個詞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由于山峰的陡峭高聳讓人有一種竦立、僵硬的感覺,因此取名為竦峙。另一種說法是由于山峰高大聳立,如同峙立在那裡一樣,所以稱之為竦峙。
在繁體字中,竦峙的寫法為聳峙。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竦峙的字形稍有變化。它的上部是“⿱豆白”形,下部是“山”形,整體形狀更加方塊,筆畫數為21畫。
以下是關于竦峙的例句:
1. 山嶺連綿,竦峙入雲,壯觀非凡。
2. 這座城市建在一片竦峙的山脈之上,景色宜人。
竦峙的組詞:
1. 竦立:形容身體或物體直立高聳的樣子。
2. 崇峙:形容山體高大聳立的樣子。
竦峙的近義詞:
1. 陡峭:形容山峰或坡度陡直的樣子。
2. 高聳:形容物體高立或山峰高聳的樣子。
竦峙的反義詞:
1. 平緩:形容地勢平坦或物體不陡峭的樣子。
2. 矮小:形容物體較低矮或山峰不高聳的樣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