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捐職的意思、捐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捐職的解釋

謂捐納得官。 清 錢泳 《履園叢話·藝能·治庖》:“故曰經濟、文章,自較科第為重,雖出之捐職,亦可以治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捐職(juān zhí)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主要指向中國古代通過繳納錢財獲取官職的制度。以下從釋義、曆史背景及語義演變角度進行詳細闡釋:


一、基本釋義

捐職指通過向官府捐獻錢財或物資(即“捐納”)換取官職或虛銜的行為。該制度始于秦漢,盛行于明清,是科舉之外的一種特殊入仕途徑。《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出錢捐得官職。”

語義核心強調“以財換權”的交易性質,與“捐納”“捐官”屬同義概念。


二、曆史制度背景

  1. 制度功能

    捐職最初為解決財政困難而設,如赈災、軍需籌款(如清代“捐例”)。捐獻者可通過繳納銀兩獲得實職、虛銜或功名(如監生資格)。《中國曆史大辭典》指出,清代捐職收入一度占財政總額的10%以上 。

  2. 官職類型

    • 實職:需候補空缺的地方官職(如知縣)。
    • 虛銜:無實權的榮譽頭銜(如“員外郎”)。
    • 出身資格:獲取科舉應試資格(如“捐監”)。

三、語義演變與評價

  1. 詞義色彩

    早期為中性詞,後因滋生腐敗漸含貶義。清代文獻多批判其“壞吏治、蠹國本”(《清史稿·選舉志》) 。

  2. 現代使用

    當代漢語中,“捐職”一詞已不再用于實際制度,僅見于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如描述《紅樓夢》賈府“捐了個五品同知”的情節 。


四、權威文獻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2. 《中國曆史大辭典·清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
  3. 《清史稿·志八十七·選舉七》,中華書局,1977年點校本。
  4. 《中國古代官制講座》,楊樹藩著,中華書局,2015年。

(注:因平台限制未提供鍊接,文獻信息可供讀者按書目檢索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捐職”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曆史背景和權威資料綜合理解:

  1. 捐納得官(主流含義) 指通過向官府捐納錢財或物資獲得官職,常見于明清時期。清代錢泳在《履園叢話》中提到:“雖出之捐職,亦可以治民”,說明當時捐職者雖非科舉出身,但仍可擔任官職。這種制度是古代財政補充手段之一。

  2. 主動辭官(少數說法) 部分詞典将其解釋為“主動放棄官職”,認為“捐”表舍棄、“職”指官職,用于褒揚為道義辭職者。但此說法未見于高權威性曆史文獻。

辨析建議:

注:查字典等工具書對兩種解釋均有收錄,建議使用時标注語境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寶星閉熄鄙狹伯慮裁長補短杈杆兒場地赪桐粗粗當當調陰房燕非決定論豐侯浮船塢恭敬桑梓光風孤邁國主好日橫遮竪擋皇祚花着兒膠鳔教母節芟即用開洋葷蛞蛞酷用量交靈廛柳樓流水賣餅家罵架謾都謌眇漠妙巧攮氣凝合跑腿陪從洽奏切割齊均秋英然犀角仁妻辱莫纔方審判舍身為國實封詩瓢速香物語小家庭斜度标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