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正容态。 唐 王琚 《美女篇》:“須臾破顔倏斂态,一悲一喜併相宜。” 唐 權德輿 《雜興》詩之三:“含羞斂态勸君住,更奏新聲刮骨鹽。” 前蜀 魏承班 《菩薩蠻》詞:“翠翹雲鬢,斂态彈金鳳。” 宋 孫光憲 《生查子》詞之三:“永巷寂無人,斂态愁堪絶。”
“斂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字面指收斂姿态或表情,即端正儀态、控制情緒。該詞在古代詩詞中常見,多用于描繪人物在特定場合下的端莊或情感克制。
二、具體用法
古代文學中的典型場景
常見于唐代詩詞,多形容女子含羞、克制情感的狀态。例如:
現代引申含義
部分現代解釋認為可引申為隱藏真實态度,表現出謙虛或克制的行為(如提及),但此用法在古籍中未明确出現,需結合語境判斷。
三、詞源結構 “斂”意為收束、約束(如“斂容”),“态”指姿态、态度,組合後強調對神态或行為的主動控制。其情感色彩中性,具體褒貶需結合上下文,如“斂态愁堪絶”(孫光憲詞)即含哀愁的克制。
斂态是一個形容詞,表示一個人或事物展現出收斂、内斂、保守的态度或表現。它指的是不張揚、不張狂、不誇示的性格或舉止。
斂态的偏旁部首是⺅(人),而它的總筆畫數為16。
斂态的本義為潛藏、隱忍。斂表示隱藏、收斂,态表示外部表現、舉止。結合使用時,斂态表示内心的收斂和外表的保守。
斂态的繁體為斂態。
在古時候,斂态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它的古代寫法為數態,其中“數”是指抑制、收斂,“態”表示外貌、态度。古代的寫法更強調潛藏的意思。
1. 他在公衆場合總是表現得很斂态,不善于吸引注意。
2. 她在面對挑戰時保持着斂态,沒有刻意炫耀自己的才華。
3. 這幅畫的顔色很斂态,給人一種淡淡的内斂感。
斂态可以和其他詞彙組合成一些詞語:
1. 斂容:内斂的表情或神态。
2. 斂財:秘密地積累財富。
3. 斂手:停止行動或停下手中的事務。
斂态的近義詞是内斂、含蓄。
斂态的反義詞是張揚、開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