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逭遁的意思、逭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逭遁的解釋

逃跑;逃避。 魯迅 《古籍序跋集·<俟堂專文雜集>題記》:“遷徙以後,忽遭寇劫,孑身逭遁。” 魯迅 《書信集·緻許壽裳》:“ 子英 令續任,因諾暫理,然不受約書,圖可隨時逭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根據權威漢語詞典的收錄情況,“逭遁”一詞在《漢語大詞典》《辭源》《現代漢語詞典》等主流辭書中均未被收錄為獨立詞條。該組合可能為生僻用法或臨時組合,現分别解釋兩字的本義及部分引申義,供參考:


一、單字釋義

  1. 逭(huàn)

    本義:逃避、躲避。

    出處:

    《尚書·商書·太甲中》載:“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指天災尚可規避,自招禍患則無法逃脫)

    《說文解字》釋:“逭,逃也。”

    引申義:

    • 推卸(責任):如“逭咎”(逃避罪責);
    • 消解:如“逭暑”(避暑)。
  2. 遁(dùn)

    本義:遷移、隱去。

    出處:

    《周易·遁卦》象辭:“天下有山,遁。”(以山勢高遠喻退隱)

    《說文解字》釋:“遁,遷也。”

    引申義:

    • 逃避:如“遁世”(避世隱居);
    • 隱匿:如“遁形”(隱藏形體);
    • 逃跑:如“遁走”(潛逃)。

二、組合分析

“逭遁”可能為近義複合,強調“逃避與隱退”的雙重含義,但此組合未見于經典文獻及權威辭書。若需使用,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語義傾向(如“逃避責任并隱迹”或“雙重避世”)。


三、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年。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
  3.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中華書局影印本。
  4. 《周易譯注》,黃壽祺、張善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建議進一步核查文獻來源或提供具體語境以便深入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

“逭遁”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二、字詞解析

  1. 逭(huàn):本義為逃避、躲避,如《尚書》中“自作孽,不可逭”。
  2. 遁(dùn):意為逃匿、隱去,如“遁世”“遁形”。

三、文獻引證

魯迅在《古籍序跋集》和書信中曾使用該詞,例如:

“遷徙以後,忽遭寇劫,孑身逭遁。”
“圖可隨時逭遁。”
(引自魯迅作品)

四、相關詞語

五、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描述因困境、責任或危險而主動逃離的行為,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現代口語中幾乎不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遁”的引申含義(如《周易》中的“遁卦”),可參考相關古籍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八角鼓半日制學校辯佞逼淩駁還伯倫不尴尬倉廥寵眷大處着墨黨團叨受服翼槁禬羹饘逛商店果仁兒渾同胡祆蹇頓精苦京雒塵謹政計上心頭酒駕覽試剌子雷觞龍尾岩祿胙茅菹免避迷路米雪眯語盤鼎企逮入聖挻埴沈舟士論十戰十勝壽昌收維爽慧斯琴高娃談薮痛悼透視圖拓都亡是公頑俗闱門五花度牒烏龍武震遐齡鄉居斜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