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跑;逃避。 魯迅 《古籍序跋集·<俟堂專文雜集>題記》:“遷徙以後,忽遭寇劫,孑身逭遁。” 魯迅 《書信集·緻許壽裳》:“ 子英 令續任,因諾暫理,然不受約書,圖可隨時逭遁。”
“逭遁”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魯迅在《古籍序跋集》和書信中曾使用該詞,例如:
“遷徙以後,忽遭寇劫,孑身逭遁。”
“圖可隨時逭遁。”
(引自魯迅作品)
該詞多用于描述因困境、責任或危險而主動逃離的行為,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現代口語中幾乎不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遁”的引申含義(如《周易》中的“遁卦”),可參考相關古籍或權威詞典。
逭遁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為逃亡、逃避。它由“辶”和“遁”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12畫。
“逭”字的部首是“辶”,表示走路,它是一個單獨的部首。它的筆畫數為7畫。而“遁”字的部首是“辵”,也表示走路,它的筆畫數為5畫。
“逭遁”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出現于《漢書·王莽傳》中,用來指代逃離、脫逃。後來逐漸演變為指人逃避現實、逃離困境等意義。
在繁體字中,“逭”字保留了原有的形态。而“遁”字則變成了“遁”,其中的部首辵字形上有所改變。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逭”字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仍然保持着辶字作為部首。而“遁”字的古代寫法是“巽”,巽字的形狀上較為複雜。
1. 他因犯罪被判刑,但在判決前已經逭遁到了外國。
2. 面對困境,他沒有選擇逭遁,而是勇敢地面對。
逭遁的常見組詞有:逭命(逃離生死險境)、逭亡(逃離國土,尋求避難)。
近義詞有:逃避、逃離、躲避。
反義詞有:堅守、面對、應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