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龍尾石。 清 葉廷琯 《吹網錄·明道二年貢硯銘》:“ 明道 二年,歲辦龍尾嚴羅紋硯壹樣拾卓。”參見“ 龍尾石 ”。
“龍尾岩”是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龍尾岩”即“龍尾石”,指一種用于制作硯台的石材。這種石材質地細膩,紋理獨特,常見于古代貢品硯台的制作中,例如清代文獻提到的“龍尾嚴羅紋硯”(“嚴”通“岩”)。
曆史文獻佐證
清代學者葉廷琯在《吹網錄·明道二年貢硯銘》中記載:“明道二年,歲辦龍尾嚴羅紋硯壹樣拾卓。”此處“龍尾嚴”即“龍尾岩”,說明其作為硯石原料的曆史可追溯至宋代。
用途與文化關聯
龍尾岩(龍尾石)是傳統名硯“歙硯”的主要原料,因産于安徽歙州(今歙縣)龍尾山而得名。其紋理如羅紋、金星等,被視為硯中珍品,具有較高的工藝和收藏價值。
讀音與字形
拼音為lóng wěi yán,部分文獻中“岩”亦寫作“嚴”,屬通假用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歙硯的具體工藝或龍尾石的地質特征,建議參考地方志或專業文物研究資料。
龍尾岩是指一座形狀獨特的岩石,其外形酷似龍尾。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豕”和“山”,總共有13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人們形容這種岩石為“龍尾岩”,傳說中龍的尾巴與這種岩石非常相似。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被人們采用,并成為稱呼這種岩石的專用詞彙。
在繁體中文中,龍尾岩被寫作“龍尾岩”,使用了更多的繁體部首和筆畫。這是因為在古代,繁體漢字的詞形和結構更加複雜。而在簡體中文中,我們采用了簡化字,使得字形更為簡潔。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根據不同的曆史文獻和碑刻,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不同的寫法。但總的來說,古代的寫法更為繁瑣,需要更多的筆畫來描繪字的形狀。
例如,在《說文解字》中,龍尾岩寫作“豕山刂工七”。“豕”代表的是豬的象形字,而“刂”代表的是刀的象形字。這個字形更為複雜,與現代的簡化字形相比有所不同。
在使用龍尾岩這個詞的例句中,我們可以說:“山上有一座奇特的龍尾岩,形狀十分壯觀。”這個例句描繪了龍尾岩的特點,使得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這個詞的意義。
與龍尾岩相關的組詞有龍、岩石、山脈等。例如,我們可以說:“這座山脈中的龍尾岩吸引了許多遊客。”這個例句中使用了岩石和山脈這兩個與龍尾岩相關的詞語。
與龍尾岩近義的詞有岩石、山石等。這些詞都指代形狀獨特、具有觀賞價值的石頭。
反義詞方面,與龍尾岩相對的是平坦、光滑等詞語。因為龍尾岩具有堅硬、崎岖的特點,與平坦的土地形成對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