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祿祚 ”。
祿胙(lù zuò)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君主祭祀後分賜給臣下的祭肉,後引申為君主賜予的福祿與恩寵。該詞由“祿”(俸祿、福氣)與“胙”(祭祀用的肉)組合而成,承載着禮制與政治象征的雙重内涵。以下從詞義、文化背景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詳解:
祭肉賞賜
“祿胙”本指天子或諸侯祭祀天地、宗廟後,将祭肉分賜有功之臣的行為。此肉稱為“胙”,象征神靈所享之福轉移至臣子。《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載:“天子有事,胙焉。”杜預注:“事,祭事也;胙,祭肉。”此制體現“神享君賜,臣承天祿”的禮法思想。
福祿恩寵
因祭肉代表神授福分,“祿胙”引申為君主所賜的爵祿、權位及恩寵。《漢語大詞典》釋:“祿胙,猶福祿。”如《後漢書·祭祀志》言“受祿胙于天”,即以“祿胙”喻天命所授的統治合法性。
禮制象征
分胙制度是周代禮樂體系的核心環節。《周禮·春官·大宗伯》規定:“以脤膰之禮,親兄弟之國。”鄭玄注:“脤膰,社稷宗廟之肉。”賜胙既是政治聯盟的儀式,亦強化君臣等級秩序。
天命觀念
君主以“祿胙”為媒介,将神權與君權結合。《禮記·祭統》強調:“胙之,所以報福也。”臣子受胙即獲天命背書,如《史記·晉世家》載周襄王賜晉文公“秬鬯圭瓒,弓矢千,彤弓矢百,秬鬯一卣”,其中“胙”為重要信物。
《左傳》
僖公九年載:“王使宰孔賜齊侯胙……且有後命:無下拜!”齊桓公受周王賜胙而不必跪拜,标志其霸主地位獲天子認可。
《國語·齊語》
管仲谏齊桓公:“諸侯之使,垂櫜而入,稛載而歸……故天下諸侯罷馬以為币,縷纂以為奉,鹿皮四分,諸侯之使垂櫜而入,稛載而歸。”韋昭注:“稛載,受祿胙而歸也。”反映賜胙維系諸侯朝貢體系。
“祿胙”在漢代後漸少用,其概念融入“分胙”“賜胙”等詞。唐宋詩詞偶見其遺韻,如韓愈《元和聖德詩》“胙以夏社”,承襲古義。明清方志中仍有“頒胙”“散胙”記載,多指民間祭祀後分食祭肉之俗。
參考資料
“祿胙”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ù zú,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常用于古代文獻或曆史讨論中,形容官員的職務待遇。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古代官制辭典》或相關曆史文獻。
把笏杯蛇髀殖博訪采絺參劑攙扶禅魔稱德度功出乎預料辍舂丹懇打銷燈籠頂戴洞曉獨陽發白梵秘飛猱分曉幹材崗子閣部黑水洋胡梯教會家弦戶誦金剛鑽九天材料卷曲軍田令婦令子劉寵一錢柳條帽木呆呆内道聶夷中扭送髼頭赤腳青螺髻清谧輕重緩急親賞全軀三寸弓聖像生鹽獸物書本氣跳奔偷安退魚文房四士烏燈黑火五臧閑不容息嚣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