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菜羹和粥。饘,粥之稠者。 晉 束晳 《貧家賦》:“煑黃當之草萊,作汪洋之羹饘。” 元 耶律楚材 《和馮揚善韻》:“伏臘粗酒脯,旦夕充羹饘。”
羹饘是漢語中的古語詞,指古代兩種主要的食物類型,即肉羹與稠粥,合稱可泛指日常飲食。以下從字義、詞義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詳解:
本義為用肉或菜熬煮的濃湯。《說文解字》釋:“羹,五味盉(和)羹也”,特指調和五味的肉湯。古代“羹”多帶湯汁,如《禮記·内則》載“雉羹、兔羹”,屬貴族常見膳食。
指稠粥。《說文解字》注:“饘,糜也。從食,亶聲。周謂之饘,宋謂之餬。”段玉裁進一步說明:“厚者曰饘,稀者曰粥”,強調其質地濃稠。
“羹饘”作為複合詞,最早見于《禮記·内則》:“飯:黍、稷、稻、粱、白黍、黃粱、稰、穛;膳:膷、臐、膮、醢、牛炙……羹饘、菫、荁、枌、榆。”此處“羹饘”與飯、膳并列,代指兩類主食:羹為帶汁肉菜湯,饘為谷物煮制的稠粥,合稱象征古代飲食的基本構成。
在周代禮制中,“羹饘”是區分社會等級的标志之一。《禮記·曲禮上》載:“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鄭玄注:“食飯屬陰,羹屬陽”,反映其禮儀功能。孔穎達疏進一步闡釋:“食謂幹飯,羹謂濕羹”,二者搭配體現“陰陽相成”的哲學觀念。
參考資料
“羹饘”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貧家賦》或元代詩詞集等古籍。
編校碧玉歌常俸車條齒如編貝出驚麤生叨辱打中狄道鼎新蹲守翻揀範史鳳闆鳳臆孚筍官法如爐谷物咳首護工漸台交交計挂荊文王既朔舉世無敵羸耗鈴縧立然樓座虜獲緑窗忙古歹瞑光謬理撇油葡萄胎凄其齊武榮升軟耳潤辭閃脫社稷之臣適纔受命不受辭授刑霜峰梳洗打扮提控韋笥溫美揾食卧番狎比象揥暹羅谿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