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胡祆的意思、胡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胡祆的解釋

唐 時稱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信仰為胡祅,并在 長安 等地建有胡祅祠。 唐 韋述 《兩京新記》:“西南隅,胡祆祠。 武德 四年所立。” 唐 張鷟 《朝野佥載》卷三:“ 河南府 立德坊 及 南市西坊 皆有胡祆神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胡祆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詞彙,其釋義需結合古代宗教傳播與文化交流背景進行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指代祆教(瑣羅亞斯德教)

    “胡祆”是“祆教”的别稱,特指古代波斯創立的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ism)。該教因經中亞傳入中國,而“胡”在古漢語中常指代西域或北方民族,故稱“胡祆”。其核心教義崇尚光明與火,又稱“拜火教”。

  2. 構詞解析

    • 胡:泛指古代中國西北方的異族或外來文化(如“胡人”“胡服”)。
    • 祆(xiān):專為祆教造字,從“示”(神示)旁,表宗教屬性。《說文解字》未錄,見于《玉篇·示部》:“祆,胡神也。”

二、宗教文化背景

祆教于南北朝至唐代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原,唐代朝廷設“薩寶府”管理祆祠。其信仰特征包括:


三、文獻例證

  1. 唐代典籍記載

    姚汝能《安祿山事迹》提及安祿山利用祆教儀式聚衆:“潛于諸道商胡興販,每歲輸異方珍貨計百萬數……于群胡中得祆祠之法。”反映祆教在胡商群體中的影響力。

  2. 宋代詞作中的意象

    張邦基《墨莊漫錄》錄北宋詞人劉岑《題蔣山寺》詩:“胡祆神廟久荒涼,還見兒時塔影長。”印證南宋時祆教已漸衰落,僅存遺迹。


四、現代使用與辨析


主要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第6冊第1447頁。
  2. 饒宗頤《絲綢之路與宗教交流》,中華書局,2012年,第78-82頁。
  3. 林悟殊《中古三夷教辨證》,中華書局,2005年,第三章“祆教東傳考”。
  4.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祆”字條。

網絡擴展解釋

“胡祆”是一個組合詞,需拆解分析:

  1. “胡”
    通常指古代中國對北方或西域少數民族的泛稱(如匈奴、突厥等),也泛指外來事物。例如“胡人”“胡服”等。此外,“胡”在宗教語境中可能與異域信仰相關。

  2. “祆”
    專指祆教(Xiānjiào),即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ism),又稱拜火教。該宗教起源于波斯,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唐代文獻中稱其為“祆教”。其核心教義為善惡二元論,崇拜聖火。

  3. “胡祆”的合義
    結合兩字,可能指由胡人傳播的祆教信仰,或祆教在胡人群體中的實踐形式。例如,唐代西域粟特人(屬胡人)曾廣泛信奉祆教,并在中原地區建立祆祠,形成獨特的宗教文化融合現象。

  4. 注意點

    • 若為特定文獻中的術語,需結合上下文進一步确認。
    • 若指人名(罕見),需更多背景支持。

建議:若該詞出自古籍或學術研究,可提供具體出處以便精準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哀娛博備參耦窗屜出文入武雕城敵虜帝文咄罵芳年華月風規峯穎過庭鼓舞伎還形燭皇胄呼阚堅滑金石友九死魂矩彟匡濟浪波牢俎梁架裂唇禮節麟鳳龜龍理人離題太遠柳笛路徽洛濱笙露水夫妻沒幹纏内姻年芳逆運蟠龍踞虎骈首就戮契诃夫青鸠輕飏桡人任課絨毛三醉失留屑曆水月鏡像亡羊得牛微報無貳慮嫌好道歉仙師憸士銷愞下坐洩痢信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