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se one's way;do not know where one is] 迷失道路
他迷路了
(1).迷失道路。《後漢書·逸民傳·逢萌》:“後詔書徵 萌 ,託以老耄,迷路東西。” 唐 宋之問 《春日宴宋主簿山亭》詩:“攀巖踐苔易,迷路出花難。” 陳殘雲 《山谷風煙》第三二章:“朝着前頭走就行啦,不會迷路的。”
(2).比喻失去正确的方向。 唐 白居易 《刑部尚書緻仕》詩:“迷路心迴因向佛,宦途事了是懸車。”
(3).比喻錯誤的道路。《四遊記·哥閣君臣遊獵》:“寡人原亦是僊班之人。今寡人失了本來面目,乞天僊大發慈悲,同寡人回朝,指引寡人迷路。”
(4).滿路。 唐 溫庭筠 《送洛南李主簿》詩:“槲葉曉迷路,枳花春滿庭。”
(5).方言。指霧。 清 顧祿 《清嘉錄·三朝迷路發西風》:“諺雲:‘三朝迷路發西風。’……吾鄉謂霧曰迷路,謂霧重,迷不得路逕也。”
(6).内耳的一部分。分為骨迷路和膜迷路。
“迷路”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一、字面含義 指在物理空間中失去方向感,無法辨識正确路徑。例如在山林、陌生城市或複雜建築中因不熟悉環境而無法找到目的地,如“徒步時指南針失靈導緻迷路”。
二、引申含義
三、醫學專業術語
指内耳中複雜的空腔結構(骨迷路和膜迷路),負責聽覺與平衡功能。相關疾病如“迷路炎”可能引發眩暈。
語法與使用
近義與反義
若需進一步了解醫學中的“迷路”結構或相關文學隱喻,可提供補充說明。
迷路是由“迷”和“路”兩個字組成的,意思是失去方向,不知道該走哪條路。該詞的拆分部首是辶和各,筆畫數分别為6和13。
“迷路”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迷”字可追溯至戰國時期的《楚辭·九辯》一詩中,用以描述迷惑或困惑的意思。而“路”字則來自古代的甲骨文,原先是用來指示道路的線條。中古時代,兩個字合起來稱為“迷路”,表示喪失方向的狀态。
在繁體字中,“迷路”通常保留現代字的形式,沒有太多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有些古籍中會将“迷路”寫作“迷碌”或“迷陸”。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常見。
以下是一些關于迷路的例句:
組詞:
近義詞:
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