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茆菹”。初生之茅。《周禮·天官·醢人》:“朝事之豆,其實韭菹……菁菹、鹿臡、茆菹、麇臡。” 鄭玄 注:“茅菹,茅初生。”
“茅菹”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該詞最早見于《周禮·天官·醢人》,原文記載祭祀時使用的食材:“朝事之豆,其實韭菹……菁菹、鹿臡、茆菹、麇臡。”鄭玄注:“茅菹,茅初生。”
(注:古代“豆”為盛食物的器皿,“菹”指腌菜,“臡”為肉醬。)
在古代祭祀或禮儀中,“茅菹”可能作為貢品或食材,與韭菹、菁菹等腌菜并列,體現對自然産物的重視。
“茅菹”是古代文獻中的專有名詞,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核心含義為初生茅草,常見于禮制或祭祀場景。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周禮》原文及漢代鄭玄的注解。
《茅菹》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括"茅"和"菹"兩個字。以下是對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的解釋:
"茅"字的拆分部首是"艸"(草的部首),它的總筆畫數是8畫。"茅"字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茆"。
"菹"字的拆分部首是"艸"(草的部首),它的總筆畫數是12畫。"菹"字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菆"。
《茅菹》這個詞的來源不太明确,可能是古代一些地方的名稱或者代表某種植物。具體的來源暫時難以考證。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包括"茅"和"菹"這兩個字也存在一些變體。不過,這些變體并不常見,而現代漢字使用的寫法已經成為标準。
這裡給出一個使用"茅菹"的例句:
"茅菹之地,風景宜人,環境清幽。" 這句話意味着所描述的地方非常美麗,適合居住。
目前沒有常見的直接以"茅菹"作為組詞的詞語。
目前沒有常見的和"茅菹"意思相近的詞語。
目前沒有常見的與"茅菹"意思相反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