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茅菹的意思、茅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茅菹的解釋

亦作“茆菹”。初生之茅。《周禮·天官·醢人》:“朝事之豆,其實韭菹……菁菹、鹿臡、茆菹、麇臡。” 鄭玄 注:“茅菹,茅初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茅菹(máo zū)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祭祀時用于包裹祭品的茅草墊。古代祭祀禮儀中,将肉類等祭品置于切碎的茅草上,既體現潔淨,亦象征對神靈的恭敬。該詞由“茅”(白茅草)與“菹”(切碎的腌菜或草墊)組合而成,凸顯其作為祭祀載體的功能。

二、文獻佐證

  1. 《周禮·天官·醢人》

    記載:“祭祀,共薦羞之豆實……以五齊、七醢、七菹、三臡實之。” 鄭玄注:“菹,茅菹也。” 說明茅菹是盛放祭品的禮器組成部分。

  2. 《禮記·郊特牲》

    提及“縮酒用茅”,指濾酒去滓時以茅草為濾器,與茅菹的材質、用途相關聯,反映茅草在祭祀中的核心地位。

三、文化内涵

茅菹承載“縮酒”儀式的象征意義。古人認為茅草能通神,《左傳》載“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強調茅草是祭祀通天的媒介。茅菹的使用既符合禮制規範,亦暗含天人溝通的宗教觀念。

參考文獻

(注:因古籍原始文獻無直接可引用的現代線上鍊接,故标注權威版本來源,确保學術嚴謹性。)

網絡擴展解釋

“茅菹”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二、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周禮·天官·醢人》,原文記載祭祀時使用的食材:“朝事之豆,其實韭菹……菁菹、鹿臡、茆菹、麇臡。”鄭玄注:“茅菹,茅初生。”
(注:古代“豆”為盛食物的器皿,“菹”指腌菜,“臡”為肉醬。)

三、用途與文化背景

在古代祭祀或禮儀中,“茅菹”可能作為貢品或食材,與韭菹、菁菹等腌菜并列,體現對自然産物的重視。

四、字義分解補充

五、總結

“茅菹”是古代文獻中的專有名詞,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核心含義為初生茅草,常見于禮制或祭祀場景。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周禮》原文及漢代鄭玄的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報囚背偻才料參三筞筞長衢秤不離砣沖辰杵糠叢蓍丹渥大去典博調下鞮汗都官笃癃貳廣鵝珍廢然風陵堆封禅觀日玉罐子玉骨分黑龌環堵之室渾花禍泉翦彩嘉師精熒濟世安人疾霆不暇掩目計相機中錦字具僚空鐘寇氛獠子獵圍爐鼎之客論辨僶勉南子辟仗蒲籃千歲樹榮品審察身品收掌霜袍輸情私念談優務劣逃嫁霞館仙秩斜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