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獸名。 漢 楊孚 《異物志》:“麡狼形似鹿而角觸前向,入林則挂角,故恒在平淺草中,逐入林則得之。皮可作履襪,角正四據,南人因以作踞牀。” 晉 左思 《吳都賦》:“其下則有梟羊麡狼。”
關于“麡狼”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麡狼”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指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種動物,讀音為qíláng。其中“麡”單獨釋義為“古書上說的一種像鹿的動物”()。
根據漢代楊孚《異物志》的記載,麡狼外形似鹿,但角向前生長。其習性特殊:在平原地帶活動時行動敏捷,但進入樹林後角會被樹枝挂住,因此容易被捕捉。毛皮可制作鞋襪,角因其四棱結構,被南方人用作踞床(類似坐具)的材料()。
“麡狼”是古代文獻中的一種虛構或已滅絕動物,兼具現實用途與象征意義。現代研究中,該詞主要用于古籍解讀或文化考據。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異物志》等原始文獻。
麡狼,是一個古老的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野狼。它由“麥”和“狼”兩個部分組成。
“麡”的拆分部首是“麥”,音讀qí,它是一種糧食作物,通常指小麥。它由7個筆畫組成,寫法比較繁複。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它的形态會有一些變化,但整體結構基本保持一緻。
“狼”的拆分部首是“犭”,音讀láng,它是一種野生的哺乳動物,常見于北方地區。它由10個筆畫組成,寫法相對簡單。
“麡狼”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多被用來形容兇狠殘暴的野狼。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常常出現,用來形容邪惡的人或事物。
在繁體字中,麡狼的寫法基本保持不變,仍然是由“麥”和“狼”兩個部分組成。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麡狼的形态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麪狼”、“钌狼”等,但整體的意思都是野狼。
這個詞在古代的使用比較廣泛,如《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有句話:“麡狼之心,虎伍之肝。”意思是比喻邪惡的人心狠毒,猶如野狼之心,而膽氣如虎,兇悍異常。
近義詞可以是:野獸、猛獸,它們也可以用來形容兇狠的動物。
而與麡狼相對的反義詞可以是:溫馴、馴服,它們用來形容性格溫和、馴良的動物或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