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螗螂奮臂"。
2.猶螳臂當車。
“螳螂奮臂”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該成語最早出自唐代黃滔的《謝試官啟》:“将憐其蚌蛤剖胎,隻自回旋于皎月;螳螂奮臂,無辭殒碎于高車。”
文中以“螳螂奮臂”與“蚌蛤剖胎”對比,強調不自量力的行為終将失敗。
《謝試官啟》中的例句:“卻乃提一旅之師,抗百萬之衆,何異螳螂奮臂,羊豚鼓鬣?”
現代用法示例:“以個人之力挑戰行業巨頭,實屬螳螂奮臂。”
“螳螂奮臂”通過螳螂舉臂的意象,生動刻畫了不自量力的行為,常用于警示人們應認清自身能力,避免盲目對抗。其來源、用法和比喻義均與“螳臂當車”高度相似。
螳螂奮臂指螳螂猛烈揮動前肢,用力攻擊敵人。這個成語比喻弱者勇敢抵抗強者,奮起反擊。
螳螂奮臂這個成語的部首拆分為蟲(chóng)和⺮(zhù),其中蟲為5畫,⺮為6畫。整個成語共有11個字,總共26個筆畫。
螳螂奮臂最早見于《漁父》一書,出自唐代張仲素。成語來源于螳螂在捕食時揮動銳利的前臂的情景。
繁體字為「螳螂奮臂」。
在古代,螳螂奮臂的字寫作「螣蛇奮蟄」,用的是古字形。
他雖然身體瘦小,但在面對困難時總是像螳螂奮臂般勇敢抗争。
螳螂撲蟬、螳臂當車、奮力、勇氣、抵抗
螳螂撲蟬、刀槍不入
順從、屈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