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周禮》官名。執掌本鄉兼掌國中的獄訟。《周禮·秋官·鄉士》:“鄉士,掌國中,各掌其鄉之民數而糾戒之。” 鄭玄 注:“言掌國中,此主國中獄也。六鄉之獄在國中。”
(2).猶鄉紳。 唐 元稹 《月三十韻》:“司存委鄉士,新拜出郊畿。” 宋 周煇 《清波雜志》卷中:“ 煇 在 上饒 ,於鄉士 餘公 座上,因論詩。”
(3).古代賜給耆老的爵號名。 明 顧起元 《客座贅語·裡士鄉士》:“ 洪武 十九年六月二十日,詔賜耆老粟帛…… 應天 鳳陽 民八十以上,天下民九十以上賜爵鄉士,與縣官平禮,并免雜役,冠帶服色别議頒行,正官歲一存問。” 清 大汕 《海外紀事》卷六:“日懼羣黎之未安,為田裡樹畜以養之,學校以教之,使率由於日用孝弟之中,秀良特出者,則有鄉士遂士之薦,幹旄爵秩之榮,遂以為君相之愛之如是其至也。”
“鄉士”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文化背景下具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周禮》官職
最早見于《周禮·秋官》,指周朝掌管地方獄訟的官員,負責本鄉及國中民數統計與治安管理。如鄭玄注:“六鄉之獄在國中”。其職責兼具行政與司法性質,屬于古代基層治理體系的一部分。
地方鄉紳階層
唐宋文獻中多指代地方上有學識或威望的士紳群體。例如唐代元稹詩中“司存委鄉士”,宋代周煇記載鄉士參與學術讨論的記載,均體現其作為地方知識分子的社會角色。
明代賜予高齡者的爵號
洪武十九年(1386年)起,明朝廷将“鄉士”作為榮譽爵號授予80歲以上的應天、鳳陽地區老人及90歲以上全國高齡者,賦予其見官免禮、免除雜役等特權,以示尊老。
日本江戶時代的特殊武士階層
特指日本江戶時期居住在鄉村的武士(如所述),其身份介于城下武士與農民之間,來源包括歸農田族、富商受封者等。這一含義與中國語境下的“鄉士”無直接關聯,需注意區分。
補充說明:現代使用中,“鄉士”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或文學創作,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指向。例如在《周禮》研究中側重官職考據,而在明清社會史中則關注其作為榮譽制度的實施細節。
鄉士是一個複合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鄉”和“士”。根據字面意思可以理解為“鄉村中的士人”或“鄉下的士人”。
“鄉士”的部首是鄉(xiāng)字的右邊的農字旁,表示與農田、農事相關;士(shì)字的部首是士旁,表示與士人、知識分子相關。根據部首和筆畫的拆分方法,可以寫出拆分的部首和筆畫圖示。
“鄉士”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社會。在古代,鄉村中也有一些讀書人,他們以鄉村為基地,從事農田勞動的同時,研究學問,培養才華。這些鄉村中的士人被稱為“鄉士”,以示其與城市中的士人有所區别。
《鄉士》一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即“鄉士”。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因此古時候“鄉士”的寫法也與現代略有差異。具體寫法可以參考古代文獻或字典。
1. 那個村子裡有很多有文化的鄉士,他們經常組織讀書會。
2. 這位年輕的鄉士在農忙時依然堅持閱讀,十分敬業。
鄉士的相關詞彙有:“鄉村”、“士人”、“知識分子”、“讀書人”等。
鄉士的近義詞有:“農學士”、“農村知識分子”、“村學者”等。
鄉士的反義詞有:“都市人”、“城市知識分子”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