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邛崍關 ”。
“邛關”是古代中國西南地區的一處重要關隘,具體解釋如下:
“邛關”即“邛崃關”的簡稱,指古代四川邛崃縣(今屬成都市邛崃市)的關隘。其名稱源于邛崃山,是連接四川盆地與西南邊陲的交通要道。
邛崃關在唐代已作為軍事要塞存在,如《新唐書·李德裕傳》記載其戰略作用:“複邛崃關,徙巂州治台登,以奪蠻險。”。清代詩人高其倬、蔣平階的詩作中亦提到邛關,反映其在西南邊防中的重要地位。
邛崃關位于邛崃山脈,地勢險要,是古代控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如南诏、吐蕃)的關鍵屏障。其位置相當于今邛崃市平樂鎮附近,是茶馬古道和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
今天的邛崃市仍保留與“邛關”相關的地名和文化遺存,如平樂古鎮的關帝廟等,成為研究古代西南邊關曆史的重要參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新唐書》等文獻,或參考邛崃地方志。
邛關指的是四川省邛崃市的地名,位于四川盆地西部。邛關也是一個古代關隘的名稱,是古代絲綢之路中的重要通道之一。
邛關的拆分部首是阝(阜)和廣,如果按照繁體字的說法,部首為阜。它的總筆畫數為9筆。
邛關這個詞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邛崃地區早有村落,後來劃為邛關進行管理和守衛;另一種說法是因為邛道山險峻,讓過關的人們産生一種“驚險”的感覺而得名。
在繁體字中,邛關的寫法為「邛關」。
據古籍記載,在古代,邛關的漢字寫法是「邛關」。
1. 邛關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隘。
2. 古代商旅在經過邛關時要面臨許多險阻。
邛關相關的組詞有:邛崃、邛海、關卡、關山。
近義詞有:隘道、峽谷、山口。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