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戒慎恐懼;惶恐。《後漢書·明帝紀》:“永覽前戒,竦然兢懼。”《舊唐書·文苑傳上·張蘊古》:“兢懼之心日弛,邪僻之情轉放。” 前蜀 杜光庭 《宣進天竺僧二十韻詩表》:“冒黷宸嚴,無任兢懼戰越之至。” 清 林則徐 《會奏英夷抗不交兇嚴斷接濟查辦情形折》:“該夷窮蹙倉皇,已覺十分兢懼。”
“兢懼”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戒慎恐懼、惶恐的心理狀态,常用于描述人在面對重大事件或壓力時謹慎不安的情緒。
多用于以下情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詳細古籍引用,可參考來源網頁(如漢典、查字典等)。
兢懼(jīng jù),意為謹慎害怕、恐懼擔憂。它是一個形容詞,用于形容人在面臨某種壓力、困難或危險時所産生的内心懼怕與憂慮。
兢(jīng)的部首是十字部,拆分後的筆畫是4畫。
懼(jù)的部首是心部,拆分後的筆畫是11畫。
兢懼雙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王風·采薇》:“兢兢業業,後世其名。”其中的“兢兢”一詞即是指謹慎小心的意思。而後來的“兢懼”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演變而來,用以形容對未知、風險的恐懼與擔憂。
兢懼的繁體字為「懼靨」。
在古時候,兢懼的漢字寫法稍有不同。兢可以寫作「驚」,懼可以寫作「懼」。
1. 他在面臨困難時兢兢業業,從不懈怠。
2. 考試前的她兢懼不安,擔心自己的成績不理想。
兢然、兢兢業業、懼怕、懼内、懼意、驚懼
惴惴不安、戰戰兢兢、提心吊膽
從容、無懼、大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