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戒慎恐懼;惶恐。《後漢書·明帝紀》:“永覽前戒,竦然兢懼。”《舊唐書·文苑傳上·張蘊古》:“兢懼之心日弛,邪僻之情轉放。” 前蜀 杜光庭 《宣進天竺僧二十韻詩表》:“冒黷宸嚴,無任兢懼戰越之至。” 清 林則徐 《會奏英夷抗不交兇嚴斷接濟查辦情形折》:“該夷窮蹙倉皇,已覺十分兢懼。”
兢懼(jīng jù)是漢語中一個表示極度謹慎、敬畏不安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以下層次:
字義溯源與構詞解析
“兢”本義為戰栗、戒慎,源自甲骨文象形,狀似二人頭頂重物、步履謹慎之态;“懼”指内心惶恐不安。二字疊加構成同義複詞,強調因敬畏而産生的緊張心理狀态。《漢語大詞典》指出“兢懼”屬“恐懼”類近義詞,但更側重行為上的戰戰兢兢(如《尚書·臯陶谟》中“兢兢業業”的謹慎态度)。
權威詞典釋義
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兢懼”形容“因敬畏而小心謹慎,不敢懈怠”,多用于面對重大責任或莊嚴場合時的心理描寫。例如:“身居高位者常懷兢懼之心,方能克己奉公。”
古典文獻用例佐證
該詞屬書面語體,多見于典籍。如《後漢書·光武帝紀》載:“陛下德冠往初,功無與二,即位以來,躬自兢懼。”此處凸顯帝王對治國重任的敬畏心态。此類用例印證其承載的莊重語義。
近義辨析與語用特征
相較“恐懼”“惶恐”,“兢懼”更強調因責任感産生的自覺警惕(如《朱子語類》中“持守之兢懼”),現代多用于形容對職責、使命的嚴肅态度,如:“科研工作者對數據嚴謹性須存兢懼之心。”
參考文獻來源:
“兢懼”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戒慎恐懼、惶恐的心理狀态,常用于描述人在面對重大事件或壓力時謹慎不安的情緒。
多用于以下情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詳細古籍引用,可參考來源網頁(如漢典、查字典等)。
半班半輪畢辜比例稅制閟幽不崇朝蠶市城闉吃重除孝逮行點注底格裡斯河奉公克己封口頫盼革逐搆閑過動國樂國宅古心鶴頸紅領巾回納賤輩夾寨夫人舊洿軍饷珂馬酪酒老臉皮老相好遼曼利動留放啰啰唆唆囔囔突突片批疲顇平庸之輩輕憐重惜清聞棄瓢叟權能任棠入門觞傳山穴殊匹司局酸辛邃遠讨面皮搯摩鐵礦石吐口蛙神無職峽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