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鴻胪寺的意思、鴻胪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鴻胪寺的解釋

官署名。《隋書·百官志中》:“鴻臚寺,掌蕃客朝會,吉兇弔祭,統典客、典寺、司儀等署令、丞。”《金6*6*梅》第七十回:“不如你今日先往鴻臚寺報了名,明日早朝謝了恩,直到那日堂上官引奏畢,領劄付起身就是了。”《清史稿·職官志二》:“ 順治 元年,設鴻臚寺,置 滿 漢 卿各一人。”參見“ 鴻臚 ”。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鴻胪寺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鴻胪寺是中國古代中央官署名,始設于北齊時期(550-577年),主要執掌朝會儀禮、外賓接待及兇喪儀典等事務。其名稱由"鴻胪"與"寺"兩部分構成:"鴻"取聲聞九霄之意,"胪"指傳聲宣示,合指典禮時高聲唱誦的禮儀官;"寺"則為古代官署通稱。

該機構職能包含三個核心層面:

  1. 賓禮儀式:主持元旦、冬至等重大朝會,安排百官班序及外國使臣朝見禮儀
  2. 外交接待:管理諸蕃朝貢事務,為外國使團提供館驿、翻譯及貿易服務,現存唐代《鴻胪井刻石》即見證其外交職能
  3. 兇儀典制:負責皇室宗親及三品以上官員的喪葬吊祭事宜,制定相應禮儀規範

據《通典·職官》記載,鴻胪寺建制曆經演變:秦漢設大鴻胪,北齊始建寺署,唐代分設典客、司儀二署,明代增設外夷通事,至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最終裁撤,存續達1300餘年。其運作機制對東亞諸國的禮賓制度産生深遠影響,日本平安時代《延喜式》中可見類似機構"玄蕃寮"的建制參考。

(參考資料:中國曆史研究院官網機構沿革數據庫、中華書局《唐六典》校注本)

網絡擴展解釋

鴻胪寺是中國古代掌管外交與禮儀事務的中央官署,其名稱與職能在不同朝代有所演變。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析:

一、名稱由來

“鴻胪”一詞源于漢武帝時期,取“鴻,大也;胪,傳聲也”之意,即高聲傳贊禮儀、引導外賓之意。寺為官署名稱,合稱“鴻胪寺”,最早見于北齊時期,唐代成為固定機構名稱。

二、曆史演變

  1. 起源:可追溯至周代“行人”官職,秦代稱“典客”,漢代改名“大行令”,漢武帝時首次出現“大鴻胪”之名。
  2. 唐代鼎盛:唐代将鴻胪寺列為“九寺”之一,職能擴展至外交接待、翻譯、外賓管理,并設“鴻胪客館”作為外賓接待場所。
  3. 名稱變更:唐代曾短暫更名為“司賓寺”,最終在705年固定為鴻胪寺;明清時期職能轉向禮儀主持,隸屬禮部。

三、主要職能

  1. 外交管理:接待外國使節,安排朝貢、貿易事宜(如唐代管理突厥、吐蕃等使團)。
  2. 禮儀典制:主持國家慶典、皇帝祭祀等重大活動,引導儀仗流程。
  3. 附屬機構:唐代設譯語人(翻譯)、典客署(接待)、司儀署(喪葬禮儀)等分支機構。

四、機構特點

五、與現代對比

類似當代外交部與禮賓司的結合體,但涵蓋更廣,包括外事翻譯、外賓食宿管理(鴻胪客館)、民族事務協調等。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沿革或具體案例,可參考《漢書》《唐六典》等古籍記載,或查閱(山東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研究)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鹳軷祭鞭磔表正并智碧紗博物館餐松飲澗擦音寵要麤猛梵堂腹非伏引庚伯垢泥洸洸國際兒童節駭鷄回軒降低江西省賤疴建瓴簡要不煩架言骥伏枥荊寶酒場脊椎炎噘嘴郡庠靠盤兒饋節馬牛其風摩登内間溺嬰平弱氣哺哺青珉慶祝欽派棋跱鵲駕銀河日短申發詩彩施糜稅契睡鄉酸梗通窮嗢噱微殺下馬馮婦先父詳檢小成稀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