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軷祭的意思、軷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軷祭的解釋

祭行道之神。 南朝 梁簡文帝 《和武帝宴》之二:“犒兵隨後拒,軷祭逐前師。”《詩·邶風·泉水》“飲餞于禰” 唐 孔穎達 疏:“軷祭,則天子諸侯卿大夫皆於國外為之。” 宋 吳自牧 《夢粱錄·差官軷祭及清道》:“禋祀與郊祀,俱差祠官軷祭。” 清 陶炜 《課業馀談·禮》:“祖道,祖祭名,即軷祭行人,祭 黃帝 子 纍祖 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軷祭是中國古代出行禮儀中的重要祭祀儀式,專指為道路之神舉行的祭禮。該儀式最早可追溯至周代禮制體系,《周禮·夏官·大馭》記載:"及犯軷,遂驅之",鄭玄注曰:"行山曰軷,犯者封土為山象,以刍棘柏為神主,既祭之,以車轹之而去"。其核心含義包含三個層面:

  1. 祭祀對象

    祭祀對象為道路神("祖神"),《禮記·月令》鄭玄注明确"祖,道祭也",旨在祈求路途平安、驅除險阻。

  2. 儀式特征

    采用"封土為山"的祭壇構造,以植物枝條象征神位,祭畢需駕車碾過祭壇以示通行的特殊儀軌。祭品等級按《儀禮》規定"大夫以上用犬,士用羊"。

  3. 文化演變

    漢代《風俗通義》載"共工之子曰修,好遠遊,祀以為祖神",将道路神人格化。唐代孔穎達疏解《詩經》時,特别強調軷祭"作土山以象路險"的象征意義。

該詞在《漢語大詞典》中釋作"古代祭路神之稱",其字形構成"軷"從車、犮聲,本義即與車馬出行相關。《辭源》考據指出該祭儀在秦漢後逐漸融入餞行習俗,成為後世"餞别"禮俗的重要源頭。

注:引自《周禮注疏》,出自《毛詩正義》。

網絡擴展解釋

“軷祭”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祭祀儀式,特指出行前祭祀路神的禮儀,祈求旅途平安順利。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讀音
    “軷”讀作bá(音同“拔”),其本義與出行前的祭祀相關。軷祭是古代出行者或軍隊在啟程前舉行的祭禮,主要祭祀道路之神(又稱“祖神”或“行神”),旨在驅除災禍、保障行程順利。

  2. 儀式内容
    軷祭通常包括以下環節:

    • 設壇:在道路旁堆土為壇,象征路神所在。
    • 獻牲:以犬、羊等為祭品,埋于壇下或焚燒。
    • 祝禱:主祭者誦讀祭文,祈求神靈護佑。
      (參考《周禮·夏官·大馭》中“犯軷”的記載,以及《詩經》中關于祖祭的注釋。)
  3. 曆史文獻記載

    • 《詩經·大雅·生民》:“取羝以軷。” 鄭玄注:“軷,祭行神也。”
    • 《說文解字》:“軷,出将有事于道,必先告其神,立壇四通,樹茅以依神為軷。”
  4. 與其他祭祀的區别

    • 祃祭(mà jì):行軍前的祭祀,祈求戰勝。
    • 禘祭(dì jì):天子祭祖或祭天的大典。
    • 墦祭(fán jì):掃墓或墳前祭奠。
  5. 文化意義
    軷祭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神靈的敬畏和對出行安全的重視,是“禮”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反映了古代交通不便時人們對未知風險的規避心理。

由于現有搜索結果未直接提及“軷祭”,以上内容綜合了傳統文獻與相關祭祀儀式的共性分析。如需深入考證,建議查閱《周禮》《詩經》等古籍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搬斤播兩卑扈邊鋪布戎長征籌邊遄死出震怱怱潨潨麤悍彈幕蹈冰登月艙釣竿手丁壯斷雨二氧化錳鳳翅盔封兒附點格古通今公姥光榮榜歸鶴棍徒漢語拼音方案烘烤劃木回易家烈将臣講員澆溉角丱雞蔔九街開消聯貼磷肥律貫鳥為食亡鵬飈騎導日旰不食軟功沈大高速公路申理收費肆赦死聲淘氣所拟土地菩薩晚渡汪浪望鄉頑症五處士吳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