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節日相互送禮。謂之“餽節”。餽,通“ 饋 ”。《元典章·戶部七·雜例》:“一勾到官,便則枷禁決撻,恣意騙脅,以供餽節之費。”
“饋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基本含義
指舊時節日期間相互贈送禮物的習俗。其中“饋”通“饋”,意為贈送;“節”指節日,整體強調在特定節慶時通過禮物傳遞祝福與友好。
曆史背景
該詞在元代文獻《元典章·戶部七·雜例》中有明确記載,提到官員借節日之名斂財的現象:“以供餽節之費”,側面反映當時節日送禮的普遍性。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描述古代節日、慶典等場合的贈禮行為,例如春節、中秋等傳統節慶,或文人雅士間的禮節性往來。
現代關聯
雖然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此詞,但其内涵與當代節日互贈禮物(如春節紅包、中秋月餅)的習俗存在文化延續性,需注意古代“饋節”更強調雙向互贈,而非單方面送禮。
提示:若需具體曆史案例或不同朝代的演變細節,可參考《元典章》等古籍文獻原文。
饋節,是由“饋”和“節”兩個字組成的詞彙。下面将分别介紹它們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饋字的拆分部首為⺈(丨字旁)和饣(食字旁),總共有9畫。它的意思是給予、提供,通常用于描述給予别人物質或精神上的供養。
饋字來源于古代的祭祀儀式,最初指遵循禮儀給祖先、神靈或高級官員獻上食物、禮品等供奉。後來逐漸引申為給與他人物質或精神上的供養。
繁體字為餽。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食回合,并且還有一種寫作辶回合的形式。食表示供養,回合表示奉獻之意。
例句:他饋送給我一本書作為生日禮物。
節字的拆分部首為⺝(月字旁),總共有11畫。它的意思是節日、節令、規定。節亦引申為節制、約束的意思。
節字最早指農曆的節氣和節日,後來在泛指特定的時期或日期,如春節、元宵節等。同時節也表示劃定的限度、規定的範圍,或表示遵守規定、約束自己的行為。
繁體字為節。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継。
例句:這個節日是我們家鄉的傳統節日。
饋節:給予、供養、節奏、規定、限制
饋贈、贈送、供給、進獻、奉獻
索取、接受、拒絕、剝奪、節外生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