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麄猛”。粗悍勇猛。《後漢書·董卓傳》:“﹝ 董卓 ﹞性麤猛有謀。”《三國志·魏志·毌丘儉傳》:“驍果麤猛,數有戰功。”《周書·耿豪傳》:“ 豪 曰:‘世言 李穆 、 蔡祐 ,丞相臂膊; 耿豪 、 王勇 ,丞相咽項。以咽項在上,故為勝也。’ 豪 之麄猛,皆此類。” 宋 蘇轍 《答王定國問疾》詩:“俚醫固空疎,蠻覡劇麄猛。”
“麤猛”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多寫作“粗猛”,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拼音為cū měng,意為粗悍勇猛,多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或行為特質,帶有剛烈、果敢的特征。該詞常見于史書對武将的描寫,如《後漢書》稱董卓「性麤猛有謀」,《三國志》描述毌丘儉「驍果麤猛,數有戰功」。
二、字形演變 「麤」是「粗」的異體字,原指三鹿齊奔的粗犷形态,後引申為粗魯、粗野之意。現代漢語中已統一使用「粗」字,故當代多用「粗猛」寫法。
三、語境特征 該詞在古籍中多含褒義,強調勇猛善戰的特質(如《周書》記載耿豪自比「丞相咽項」的典故),但宋蘇轍《答王定國問疾》中「蠻覡劇麄猛」的用法,則暗含對醫術粗野的貶義評價,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情感色彩。
四、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該詞,僅在涉及曆史文獻解讀或特定文學創作時出現。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勇猛」「彪悍」「剛猛」等替代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