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語本《史記·高祖本紀》:“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建瓴,即“建瓴水”之省,謂傾倒瓶中之水,形容居高臨下、難以阻擋的形勢。《周書·韋孝寬傳》:“竊以 大周 土宇,跨據 關 河 ,蓄席卷之威,持建瓴之勢。” 唐 陸贽 《诰普王荊襄江西道兵馬都元帥制》:“ 江 、 漢 上遊,建瓴制寇。” 清 毛世楷 《武昌》詩:“枝梧 蜀 漢 争持角,控制東南欲建瓴。”
(2).形容速度極快。 唐 劉禹錫 《機汲記》:“其往有建瓴之駛,其來有推轂之易。” 唐 杜牧 《分司東都上劉侍郎四十韻》:“寒暑逾電流,光陰甚建瓴。”
“建瓴”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語,主要含義和用法如下:
居高臨下之勢
指從高處傾倒瓶中之水,比喻占據有利地形或形勢,形成不可阻擋的優勢。例如《史記·高祖本紀》中“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形容戰略上的絕對壓制。
形容速度極快
唐代劉禹錫《機汲記》中“其往有建瓴之駛”,用“建瓴”比喻水流迅疾,引申為行動迅速、勢不可遏。
常見搭配為“高屋建瓴”,比喻居高臨下、掌控全局(如《史記》原典)。
“建瓴”既可指地理或形勢上的絕對優勢,也可形容迅猛的速度,需結合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探讨古籍用例,可參考《史記》《周書》等文獻。
《建瓴》(jiàn líng)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撥雲見日,也可指啟蒙,開拓智慧。在古代典籍和文言文中經常出現。
《建瓴》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廴”(yǐn),表示“行進”的意思;右邊的部首是“瓦”(wǎ),表示“石頭”的意思。
《建瓴》共有12筆。
《建瓴》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其形狀與古代鐘磬類似。鐘磬是古代中國用來打擊發聲的樂器,因其具有啟蒙智慧的寓意,所以“建瓴”逐漸演變成為表示開拓智慧的意思。
《建瓴》的繁體字為「建瓴」。
古代使用《建瓴》的寫法沒有明确的規範,因為漢字在演變過程中形狀有所改變。但整體來看,《建瓴》形狀與古代鐘磬相似,由兩個部首組成。曆史上的文物和典籍中可以找到不同的古代漢字寫法。
1. 這本書真是一部《建瓴》經典,幫助我開拓了新的思路。
2. 在這個學校裡,老師們像《建瓴》一樣引領着學生們的智慧。
3. 學習曆史可以讓人撥雲見日,真正理解《建瓴》的意義。
建瓴思維、建瓴式領導、開甕破車(表示瞎搞)、智慧開瓶器(表示開拓智慧的工具)
引領、啟蒙、開拓、光明
迷失、愚昧、閉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