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署名。《隋书·百官志中》:“鸿臚寺,掌蕃客朝会,吉凶弔祭,统典客、典寺、司仪等署令、丞。”《金6*瓶6*梅》第七十回:“不如你今日先往鸿臚寺报了名,明日早朝谢了恩,直到那日堂上官引奏毕,领札付起身就是了。”《清史稿·职官志二》:“ 顺治 元年,设鸿臚寺,置 满 汉 卿各一人。”参见“ 鸿臚 ”。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鸿胪寺汉语 快速查询。
鸿胪寺是中国古代掌管外交与礼仪事务的中央官署,其名称与职能在不同朝代有所演变。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析:
“鸿胪”一词源于汉武帝时期,取“鸿,大也;胪,传声也”之意,即高声传赞礼仪、引导外宾之意。寺为官署名称,合称“鸿胪寺”,最早见于北齐时期,唐代成为固定机构名称。
类似当代外交部与礼宾司的结合体,但涵盖更广,包括外事翻译、外宾食宿管理(鸿胪客馆)、民族事务协调等。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沿革或具体案例,可参考《汉书》《唐六典》等古籍记载,或查阅(山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研究)等权威来源。
“鸿胪寺”是一个汉字词组,由三个汉字组成。其中,“鸿”指的是鸿雁,也可以表示广大、宏大的意思;“胪”表示官职名,是古代的一种地方官名;而“寺”则指的是古代的庙宇或寺院。因此,“鸿胪寺”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广大官员行使职权的地方或者官府。
按照汉字的部首分类,其中的“鸟”属于“鸟部”,“吕”属于“口部”,而“寺”属于“寸部”。其中,鸟的笔画数为5划,吕的笔画数为6划,寺的笔画数为8划。
“鸿胪寺”的出处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它是唐代的一种向官员授予职位的仪式称号。过去,官员在宴会上担任酒政,负责斟酒奉客。而酒政的职责由鸿胪寺掌管,所以这个词逐渐成为了广大官员的总称。
在繁体字中,鸿胪寺的写法并没有明显差异。
在古代写法中,鸿胪寺的“胪”字可能有一些变化。比如唐代的写法为“鸿胪司”,而鸿胪司与鸿胪寺的意思和职责是类似的。
1. 他在鸿胪寺中任职多年,以清廉公正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2. 鸿胪寺是管理各级官员职位的机构。
1. 鸿胪台:官员掌管民政事务的地方。
2. 鸿胪衍:指的是众多官员的职权范围。
近义词:鸿胪府、鸿胪司、鸿胪堂。
反义词: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