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引的意思、伏引的詳細解釋
伏引的解釋
謂服罪,認罪。《魏書·李崇傳》:“ 崇 攝 慶賓 曰:‘爾弟逃亡,何故妄認他屍?’ 慶賓 伏引。”《資治通鑒·梁武帝天監十四年》:“臣等窮治,辭不伏引;然衆證明昞,準律當死。”
詞語分解
- 伏的解釋 伏 ú 趴,臉向下,體前屈:伏卧。伏案讀書。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認錯誤或受到懲罰:伏法。伏輸。伏辯(伏罪的供狀,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龍伏虎。 隱藏:伏兵。埋伏。 農曆劃分夏季最
- 引的解釋 引 ǐ 拉,伸:引力。引頸。引而不發。引吭高歌。 領,招來:引見。引子。引言。引導。引薦。抛磚引玉。 拿來做證據、憑據或理由:引文。引用。援引。 退卻:引退。引避。 舊時長度單位,一引等于十丈。 古代
網絡擴展解釋
“伏引”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來源進行解讀:
一、傳統古籍中的含義
- 服罪、認罪
這是該詞在《魏書》《資治通鑒》等古籍中的主要含義。例如:
- 《魏書·李崇傳》記載:“慶賓伏引”,即慶賓認罪。
- 《資治通鑒》中“辭不伏引”指當事人不認罪,但證據确鑿。
用法:多用于古代司法或文獻中,表示對罪行的承認。
二、現代語境中的引申義
- 暗中策劃、引誘他人
部分現代詞典将其解釋為成語,指“隱藏并誘導他人上當”。例如:
- “伏引”由“伏”(潛伏)和“引”(引誘)組成,強調用計謀布局。
注意:此釋義未見于古籍,可能是現代引申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三、其他相關解釋
- 姓名學中的寓意
“伏”有潛伏、誠實之義,“引”含指引、領導之義,組合用于人名時寓意剛柔并濟、能屈能伸。
四、總結與建議
- 古籍權威性較高:傳統含義以“認罪”為主,源于曆史文獻。
- 現代用法需謹慎:若遇到“暗中引誘”的解釋,建議結合上下文核實。
- 特殊場景:作為姓名時需單獨分析,與詞義無關。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魏書》《資治通鑒》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伏引》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伏引是一個漢字詞彙,它的意思是指隱藏、隱匿或藏起來。這個詞通常用來表示某個人或物體暗中觀察、監視或追蹤其他人或物體的行動。它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在秘密中行動,也可以用來表示一個物體隱藏在其他物體之後。
拆分部首和筆畫:
《伏引》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人”的部首,而它的筆畫數為10畫。
來源和繁體:
《伏引》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它的繁體形式為「伏引」。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漢字寫法,漢字《伏引》的拼寫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可以說,它的古代寫法和現代寫法基本相同。
例句:
- 他伏引在暗處觀察着對方的每一舉動。
- 這個房間裡伏引着一股神秘的氣氛。
組詞:
有一些常用的組詞,涉及到《伏引》,如“伏地”、“引領”等等。
近義詞:
與《伏引》意思比較相似的詞彙有“追蹤”、“監視”、“潛伏”等。
反義詞:
與《伏引》意思相反的詞彙有“顯露”、“暴露”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