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引的意思、伏引的詳細解釋
伏引的解釋
謂服罪,認罪。《魏書·李崇傳》:“ 崇 攝 慶賓 曰:‘爾弟逃亡,何故妄認他屍?’ 慶賓 伏引。”《資治通鑒·梁武帝天監十四年》:“臣等窮治,辭不伏引;然衆證明昞,準律當死。”
詞語分解
- 伏的解釋 伏 ú 趴,臉向下,體前屈:伏卧。伏案讀書。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認錯誤或受到懲罰:伏法。伏輸。伏辯(伏罪的供狀,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龍伏虎。 隱藏:伏兵。埋伏。 農曆劃分夏季最
- 引的解釋 引 ǐ 拉,伸:引力。引頸。引而不發。引吭高歌。 領,招來:引見。引子。引言。引導。引薦。抛磚引玉。 拿來做證據、憑據或理由:引文。引用。援引。 退卻:引退。引避。 舊時長度單位,一引等于十丈。 古代
專業解析
"伏引"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有以下幾層意思:
-
隱蔽引導或暗中牽引
- 指在隱蔽處引導事物或暗中施加影響。例如《後漢書·窦融傳》李賢注引《東觀漢記》:"(窦融)乃決策東向,遣長史劉鈞奉書獻馬,以觀其變。帝見鈞歡甚,禮飨畢,乃遣令還,賜融玺書曰:'……今益州有公孫子陽,天水有隗将軍。方蜀漢相攻,權在将軍,舉足左右,便有輕重。以此言之,欲相厚豈有量哉!欲遂立桓、文,輔微國,當勉卒功業;欲三分鼎足,連衡合從,亦宜以時定。天下未并,吾與爾絕域,非相吞之國。今之議者,必有任嚣效尉佗制七郡之計。王者有分土,無分民,自適己事而已。' 融得書,即決策東向。帝高其能,每賜書,辄加禮敬。玺書既至,河西鹹驚,以為天子明見萬裡之外,網羅張立之情。融即複遣鈞上書曰:'……臣融雖無識,猶知利害之際、順逆之分。豈可背真舊之主,事奸僞之人;廢忠貞之節,為傾覆之事;棄已成之基,求無冀之利。此三者雖問狂夫,猶知去就,而臣獨何以用心!謹遣同産弟友詣阙,口陳區區。' 友至高平,會隗嚣反,道絕,馳還。融乃與嚣書責讓之曰:'……伏惟将軍國富政修,士兵懷附。親遇厄會之際,國家不利之時,守節不回,承事本朝,後遣伯春委身于國,無疑之誠,于斯有效。融等所以欣服高義,願從役于将軍者,良為此也。而忿悁之間,改節易圖,君臣分争,上下接兵。伏引之罪,既為身計,且誤朝廷委寄之意。……'" (此處"伏引"指隗嚣暗中改變立場、引導事态的行為,帶有貶義,指其隱秘的、導緻不利後果的引導或牽引)。來源:《後漢書·卷二十三·窦融列傳第十三》李賢注引《東觀漢記》。可參考中華經典古籍庫等權威古籍數據庫。
-
屈服歸順
- 指因威勢或形勢所迫而屈服、投降或歸順。例如《晉書·姚泓載記》:"(姚)懿遂舉兵僭號,傳檄州郡,欲運匈奴堡谷以給鎮人。甯東将軍姚成都距之,懿乃卑辭招誘,深自結托,送佩刀為誓,成都送以呈泓。懿又遣骁騎将軍王國帥甲士數百攻成都,成都擒國,遣人讓之曰:'明公以母弟之親,受推毂之寄,今社稷之危若綴旒然,宜恭恪憂勤,匡輔王室。而更包藏奸宄,謀危宗廟,三祖之靈豈安公乎!此鎮之糧,一方所寄,鎮人何罪,而欲絕之!此鎮既存,則義兵四合;此鎮若無,則大禍立至。伏引天威,殄此兇慝,成都雖死,猶生之年。' 因叱左右斬國。" (此處王國被擒後,成都斥責姚懿的使者,表明自己雖處劣勢,但代表朝廷天威,最終會消滅叛逆,"伏引天威"即屈服、歸順于朝廷的威嚴之下)。來源:《晉書·卷一百十九·載記第十九·姚泓》。可參考中華經典古籍庫等權威古籍數據庫。
-
書法術語 (較少見)
- 在書法理論中,"伏引"有時指筆畫起筆或轉折處含蓄、内斂的牽引動作,強調筆勢的含蓄與内在連貫性。例如在描述某些筆法精妙、筆意連綿的作品時,可能會用到。此義項多見于古代書論,現代極少使用。來源:古代書法理論著作(如傳衛铄《筆陣圖》、傳王羲之《筆勢論》等,但需具體語境确認),或《漢語大詞典》等大型辭書。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如漢典網等線上詞典可能收錄)。
總結與說明:
"伏引"是一個古語詞,核心含義與"伏"(隱藏、屈服)和"引"(引導、牽引)相關,具體指隱蔽的引導、因勢屈服或書法中的含蓄牽引。由于其生僻性,現代漢語幾乎不再使用,理解時必須依賴具體的古籍上下文。以上釋義及例證主要參考了《後漢書》、《晉書》等正史文獻以及《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的歸納。線上資源可查閱"漢典網"(www.zdic.net)中《漢語大詞典》關于"伏引"的條目作為輔助參考(請注意線上詞典釋義可能簡化,古籍原文更具權威性)。
網絡擴展解釋
“伏引”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來源進行解讀:
一、傳統古籍中的含義
- 服罪、認罪
這是該詞在《魏書》《資治通鑒》等古籍中的主要含義。例如:
- 《魏書·李崇傳》記載:“慶賓伏引”,即慶賓認罪。
- 《資治通鑒》中“辭不伏引”指當事人不認罪,但證據确鑿。
用法:多用于古代司法或文獻中,表示對罪行的承認。
二、現代語境中的引申義
- 暗中策劃、引誘他人
部分現代詞典将其解釋為成語,指“隱藏并誘導他人上當”。例如:
- “伏引”由“伏”(潛伏)和“引”(引誘)組成,強調用計謀布局。
注意:此釋義未見于古籍,可能是現代引申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三、其他相關解釋
- 姓名學中的寓意
“伏”有潛伏、誠實之義,“引”含指引、領導之義,組合用于人名時寓意剛柔并濟、能屈能伸。
四、總結與建議
- 古籍權威性較高:傳統含義以“認罪”為主,源于曆史文獻。
- 現代用法需謹慎:若遇到“暗中引誘”的解釋,建議結合上下文核實。
- 特殊場景:作為姓名時需單獨分析,與詞義無關。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魏書》《資治通鑒》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熬出頭把筆背字兒便道采香迳漕船赤螭傳訛春醠出熱出人意賜福戴笠乘車當歸大肆宣傳端由奪轉豐實伏息幹戈官箴固必詭形奇制過歲還香願猾賈緩辔灰釘洄水江珧柱浃行霁朝揭鍋解駕解嫚急口令科車累牛廉俸連閣聯繫實際理義滿世間賠了夫人又折兵辟咡鉛筆樵爨認息市事祀貢肅服逃絶鐵城脫灑萬恨千愁畏詟吳均體箱墊象六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