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将窮困之情上達。《管子·入國》:“凡國都皆有通窮。若有窮夫婦無居處,窮賓客絶糧食,居其鄉黨,以聞者有賞,不以聞者有罰:此之謂通窮。”
“通窮”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指将窮困、貧困的情況向上傳達或報告。該詞由“通”(傳達、通達)和“窮”(貧困、困窘)組成,強調對底層疾苦的反饋機制。
曆史出處與政策背景
最早見于《管子·入國》,記載了春秋時期齊國的一種社會救助制度:在國都設立專職官員,負責上報無居所的貧困夫婦、缺糧的流浪者等情況。若地方隱瞞不報,将受處罰。
古代實施方式
根據記載,“通窮”政策要求鄉黨(基層社區)主動上報貧困者,政府通過賞罰制度确保執行,體現了早期社會保障理念。
文學引用
該詞在詩詞中常被引申為“洞察困厄”或“通達命運”,如唐代武元衡詩句“守道識通窮,達命齊榮辱”,宋代陳普“感通窮有氣,潤澤周流形”等。
現代關聯
有觀點認為,古代“通窮”政策與當代扶貧、福利院、救助站等社會救助措施存在曆史延續性,均旨在解決貧困問題。
“通窮”既是一個反映古代社會治理的術語,也在文學中衍生出哲理含義。其核心是通過制度與人文關懷緩解貧困,這一理念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通窮是個漢字詞,由兩個部分組成:通和窮。
通的部首是辶,它表示與行動、路程有關。通的總筆畫數為6。
窮的部首是穴,它表示與洞穴、空間有關。窮的總筆畫數為7。
通窮的意思是“貧窮、困苦”。它來源于古代文字,形聲字義,表示身處經濟困境。
通窮的繁體字為「通窮」。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通窮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然而,這些差異主要體現在字的形狀和結構上,并未改變詞的基本含義。
1. 很多人奮鬥了一輩子,卻依然過着通窮的生活。
2. 在那個困難的年代,大家都很通窮。
通達、通知、窮困、窮人、通行。
貧困、貧窮、困苦、貧乏。
富裕、富有、富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