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以身為表率而正之。《書·仲虺之诰》:“天乃錫王勇智,表正萬邦,纘禹舊服。” 孔 傳:“言天舉王勇智,應為民主,儀表天下,法正萬國。”《明史·解學龍傳》:“ 紀 ( 王紀 )亮節弘猷,召置廊廟,必能表正百僚,裁決大務。”
(2).指宰輔。 唐 元稹 《授韓臯尚書左僕射制》:“況朝廷之大,得不以耆年重望居表正之地,以儀刑百辟乎?”
"表正"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兩層含義,分别源于其核心字義“表”的不同引申方向,具體解釋如下:
一、作為表率以匡正他人(動詞性短語) 此義項由“表”的“榜樣、準則”義(如“表率”)與“正”的“使端正、規範”義組合而成。指通過自身樹立榜樣或規範,來引導、匡正他人或群體的行為風氣。
《漢書·禮樂志》:“漢興,撥亂反正,日不暇給,猶命叔孫通制禮儀,以正君臣之位。高祖說而歎曰:‘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以通為奉常,遂定儀法,未盡備而通終。至孝文時,賈誼以為‘漢承秦之敗俗,廢禮義,捐廉恥……其甚者殺父兄,盜者取廟器,而大臣特以簿書不報期會為故,至于風俗流溢,恬而不怪,以為是適然耳……夫移風易俗,使天下回心而鄉道,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立君臣,等上下,使綱紀有序,六親和睦,此非天之所為,人之所設也。人之所設,不為不立,不修則壞。漢興至今二十餘年,宜定制度,興禮樂,然後諸侯軌道,百姓素樸,獄訟衰息’。乃草具其儀,天子說焉。而大臣绛、灌之屬害之,故其議遂寝。至孝武即位,議立明堂,制禮服,以興太平。會窦太後好黃老言,不說儒術,其事又廢。後董仲舒對策言:‘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務德教而省刑罰……今陛下并有天下,海内莫不率服……然而功不加于百姓者,殆王心未加焉……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數考問以盡其材,則英俊宜可得矣……’是時,上方征讨四夷,銳志武功,不暇留意禮文之事。至宣帝時,琅邪王吉為谏大夫,又上疏言:‘欲治之主不世出……今俗吏所以牧民者,非有禮義科指可世世通行者也,以意穿鑿,各取一切……是以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詐僞萌生,刑罰無極……願與大臣延及儒生,述舊禮,明王制,驅一世之民,濟之仁壽之域……’上不納其言。吉遂謝病歸。至成帝時,劉向複言:‘宜興辟雍,設庠序,陳禮樂,隆雅頌之聲,盛揖讓之容,以風化天下……’成帝以向言下公卿議,會向病卒。大司空何武奏請立辟雍。營表未作,遭成帝崩,群臣引以定谥。及王莽為宰衡,欲耀衆庶,遂興辟雍。” 此段雖未直接出現“表正”,但賈誼、董仲舒、王吉、劉向等人所倡導的制禮作樂、興學立教,其核心目的正是通過确立制度典範(“表”)來匡正社會風氣(“正”),體現了“表正”的精神内涵(參考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
二、指圭表(古代天文儀器)的垂直主杆(名詞)
此義項源于“表”特指古代測量日影長度的儀器“圭表”中的垂直标杆(與水平放置的“圭”相配合),其“正”強調其必須嚴格垂直于地面,以保證測量日影長度的準确性。
《周髀算經》(卷上):“周髀長八尺,夏至之日晷一尺六寸。髀者,股也;正晷者,句也。” 趙爽注:“正晷者,日中之時節也。節,謂表端也。” 這裡“表端”即圭表之标杆的頂端,其垂直(“正”)是測量基礎。《宋史·天文志》對圭表的結構和“表正”的要求有更詳細記載:“圭表…表長八尺…圭…表以石為之…圭面四周為水渠…所以取平也…表端為二龍擎跗…所以取直也。” 明确指出通過水渠取平和特殊構造(如二龍擎跗)來确保表身的垂直(正)(參考來源:《中國天文學史大系·天文儀器卷》,科學出版社;《宋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總結
“表正”的核心含義圍繞“表”的“标準/标杆”本義展開:
兩義項均體現了“表”作為“标準”和“正”作為“使之正确/端正”的結合,共同指向建立或維持某種規範性與準确性。
“表正”一詞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方面綜合解析:
以身為表率而正之
指通過自身行為樹立榜樣,起到糾正或引導他人的作用。如《尚書·仲虺之诰》提到“天乃錫王勇智,表正萬邦”,意為君王以德行示範天下,使萬國效法。這一含義強調道德或行為的規範性。
指宰輔(古代官職)
在曆史文獻中,“表正”也用于代指輔佐君主的高官,如《明史·解學龍傳》中“表正百僚”即形容宰輔在百官中的核心地位。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獨立使用,多出現在古籍引用或曆史讨論中,例如:
提示:如需具體例句或更深入的曆史語境分析,可參考《尚書》《明史》等文獻。
北冰洋讒诽超影澄鑒到官忉利打桃犢車麈尾對籴恩遇放牛歸馬肥衍敷洽攻刼古恨灏溔荒穢葫蘆藓講述潔己奉公竭樸盡哀酒城吉繇開迳開元刊闆量處慄慄靈旛零落髦儁麻雀戰民綱抛空磞硠搶榆敧倒求凰奇卓賽娘撒唚生猱聲容神龜樂神仙似水流年屬僚熟味酸倈探明他誰田巴生貼調貼理望風而走網罩委肉虎蹊蕭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