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褐衣的意思、褐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褐衣的解釋

(1).粗布衣服。古代貧賤者所穿。《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邯鄲 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謂急矣,而君之後宮以百數,婢妾被綺縠,餘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穅不厭。”《後漢書·王望傳》:“因以便宜出所在布粟,給其﹝稟﹞糧,為作褐衣。” 李賢 注:“ 許慎 注《淮南子》曰:‘ 楚 人謂袍為短褐。’” 唐 白居易 《東墟晚歇》詩:“褐衣半故白髮新,人逢知我是何人?”

(2).借指貧賤者。 漢 孔融 《薦祢衡表》:“乞令 衡 以褐衣召見,必無可觀采,臣等受面欺之罪!”《新唐書·隱逸傳·陸龜蒙》:“彼聖人也,吾一褐衣,敢不勤乎?”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褐衣”是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綜合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用粗麻、獸毛等材料制成的簡陋衣物,是古代貧賤階層的主要服飾。如《史記》提到“民褐衣不完”,描述百姓連完整的粗布衣都穿不上。

  2. 象征意義
    借代穿褐衣的人群,即社會底層或地位卑微者。例如《後漢書》記載官府為災民“作褐衣”,體現對貧苦百姓的救助。

  3. 形制考據
    早期常被誤認為“短衣”,但據考證,“褐衣”實為“裋褐”之誤,其制式應為長衣,而非短款。這一觀點在《急就篇》《墨子》等文獻中均有佐證。

補充說明:褐衣與“襦衣”同為庶民服飾,但材質更粗糙,常與“糟糠”并提,成為生活困苦的典型意象(如《史記》中“褐衣不完,糟糠不厭”)。發音為hè yī,字形結構為左右(褐)與獨體(衣)。

網絡擴展解釋二

褐衣的意思

《褐衣》是一個漢語詞彙,代表着穿着褐色衣物的人或僧侶。褐色衣物在古代被認為是樸素和謙遜的象征,常被僧侶們穿着。

拆分部首和筆畫

《褐衣》的拆分部首分别是衤和衣,部首均為“衣”。根據字的結構,它的筆畫數是10劃。

來源與繁體

《褐衣》源自于古代的文字演變,一般認為它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這部古籍中。在繁體字中,它的形狀與簡體字基本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并不固定,因此,《褐衣》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代記載,褐色常用另一個字“赭”來表示,因此有時可以見到類似“赭衣”的記載。

例句

1. 他是一位身穿褐衣的和尚,一直在山上修行。

2. 這個宗教團體的成員都以褐衣為服裝。

組詞

褐袍、褐帽、褐色、褐鞋、褐雲

近義詞

棕衣、灰衣

反義詞

錦衣、白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