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褐衣的意思、褐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褐衣的解釋

(1).粗布衣服。古代貧賤者所穿。《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邯鄲 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謂急矣,而君之後宮以百數,婢妾被綺縠,餘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穅不厭。”《後漢書·王望傳》:“因以便宜出所在布粟,給其﹝稟﹞糧,為作褐衣。” 李賢 注:“ 許慎 注《淮南子》曰:‘ 楚 人謂袍為短褐。’” 唐 白居易 《東墟晚歇》詩:“褐衣半故白髮新,人逢知我是何人?”

(2).借指貧賤者。 漢 孔融 《薦祢衡表》:“乞令 衡 以褐衣召見,必無可觀采,臣等受面欺之罪!”《新唐書·隱逸傳·陸龜蒙》:“彼聖人也,吾一褐衣,敢不勤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褐衣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深度的服飾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用粗麻或獸毛編織而成的短衣,通常為貧寒階層所穿。《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粗布衣服,古時貧賤者所服”(來源:《漢語大詞典》第9卷,商務印書館)。從構字角度分析,“褐”從衣部,本義為粗麻織物,後引申為黑黃色調,《說文解字》注“褐,編枲襪也”,段玉裁補充“今俗謂粗布為褐”(來源:中華書局版《說文解字注》)。

該詞在曆史文獻中呈現三層文化内涵:

  1. 階級标識:唐代孔穎達《禮記正義》記載“褐衣,賤者之服”,反映古代服飾制度的階級差異
  2. 顔色特征:宋代《集韻》釋“褐,黃色”,明代《天工開物》記載植物染褐工藝,印證其色彩源于天然染料
  3. 文學意象:杜甫《北征》中“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的描寫,生動呈現褐衣的材質特性與穿着場景

現代漢語中,“褐衣”多用于曆史文獻解讀或文學創作,其語義場包含“布衣”“短褐”等近義詞,但特指未染色或單色粗紡衣物。在《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中,該詞被标注為“古今異義保留詞”,強調其詞義穩定性。

網絡擴展解釋

“褐衣”是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綜合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用粗麻、獸毛等材料制成的簡陋衣物,是古代貧賤階層的主要服飾。如《史記》提到“民褐衣不完”,描述百姓連完整的粗布衣都穿不上。

  2. 象征意義
    借代穿褐衣的人群,即社會底層或地位卑微者。例如《後漢書》記載官府為災民“作褐衣”,體現對貧苦百姓的救助。

  3. 形制考據
    早期常被誤認為“短衣”,但據考證,“褐衣”實為“裋褐”之誤,其制式應為長衣,而非短款。這一觀點在《急就篇》《墨子》等文獻中均有佐證。

補充說明:褐衣與“襦衣”同為庶民服飾,但材質更粗糙,常與“糟糠”并提,成為生活困苦的典型意象(如《史記》中“褐衣不完,糟糠不厭”)。發音為hè yī,字形結構為左右(褐)與獨體(衣)。

别人正在浏覽...

巴黎公社本生燈碧蘭長信宮禅說姹女撐暑城子崖遺址侈泰串親戚點視鳳翎烽斾奉真風字硯忿欝工區勾哄掼交鼓慄紅薯回檔焦僥機對介弟激憤祭史掯勒空緑令人發指鸾冕鸾雙漫天遍野毛起冒猥秘象木筆募民慕勢盤貨潑無徒前車之鑒诮呵齊俗潤毫儒硎三節兩壽審判攝衞折征書憤擡秤天平山條絨調弦同源詞伍子胥下網蟹臍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