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esson from the failure of one’s predecessor] 意為前面的車子翻了,後面的車子接受教訓,不蹈覆轍。比喻可引以為鑒的往事
處此境者,視此前車之鑒,如不加意留神豈不可悲。——清· 李汝珍《鏡花緣》
《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大戴禮記·保傅》:“鄙語曰:……前車覆,後車誡。” 漢 劉向 《說苑·善說》:“《周書》曰:‘前車覆,後車戒。’蓋言其危。”後以“前車之鑒”、“前車可鑒”或“前轍可鑒”比喻以往的失敗,後來可以當作教訓。 宋 陳亮 《與石應之書》:“惟兄勉之,無失朋友之望,前轍可鑒。”《水浒後傳》第二五回:“前車之鑒,請自三思。” 清 沉複 《浮生六記·坎坷記愁》:“奉勸世間夫婦,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過於情篤。語雲:‘恩愛夫妻不到頭’,如餘者,可作前車之鑒也。” 魯迅 《二心集·<藝術論>譯本序》五:“有時句法也大約受些影響,而且前車可鑒,使我屢免于誤譯,這是應當十分感謝的。” 孫犁 《澹定集·業餘創作三題》:“驕傲容易壞事,對我們來說,前車之鑒可以說是不少了。”亦省作“ 前鑒 ”、“ 前車 ”。 漢 荀悅 《申鑒·政體》:“前鑒既明,後復申之。”《晉書·孫楚傳》:“夫 韓 并 魏 徙, 虢 滅 虞 亡,此皆前鑒,後事之表。” 清 孫枝蔚 《詠物體·蝗》:“雨螽於 宋 災必記,蓋以 宋公 為前車。” 梁啟超 《本館第一百冊祝辭并論報館之責任及本館之經曆》:“ 英國 之蹙 波 亞 也,殖民政略之結果也……凡在 英國 勢力範圍之下者,不可不引為前車也。”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又引文明之語,用以自文,征 印度 波蘭 ,作之前鑒。”
“前車之鑒”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通過吸取前人失敗的教訓來避免重蹈覆轍。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細節,可參考《漢典》《荀子》等文獻來源。
《前車之鑒》是一個成語,意為從别人的錯誤或不幸中吸取教訓,以免重蹈覆轍。它是通過觀察前面車輛的錯誤、教訓而得出的警示和教誨。
拆分:前車之鑒的部首是“車”和“金”,總共有16個筆畫。
來源:《前車之鑒》最早出自于《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原文是“前車之覆,後車之鑒”。後來,因為“覆”和“鑒”的意義相同,所以成語常用“前車之鑒”來代指。
繁體字:《前車之鑒》的繁體字是「前車之鑑」。
古時候的寫法:古代寫漢字時,有些字形相對簡化,所以《前車之鑒》的古時候寫法是「前車之鑒」。
例句:我們應該從曆史上的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以《前車之鑒》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
組詞:前車、自鑒、觀車如歸。
近義詞:反面教材、警鐘、警戒。
反義詞:後車之師、黔驢技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