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憤的意思、書憤的詳細解釋
書憤的解釋
詩篇名。南宋陸遊作。當時作者罷官閑居在鄉。詩中回顧了自己青壯年時代的軍旅生涯,感慨功業未成而身已衰老,并流露出對南宋朝廷的不滿。全詩氣概悲壯,語意深沉。第三、四句“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不用一個動詞,即寫出南宋兩大主要戰線的典型特征,是廣為後人傳誦的名句。
詞語分解
- 書的解釋 書 (書) ū 成本的著作:書籍。書刊。書稿。書香。書卷氣(指在說話、作文、寫字、畫畫等方面表現出來的讀書人的風格)。書生氣(指讀書人脫離實際的習氣)。 信:書信。書劄。書簡。書函。 文件:證書。說明
- 憤的解釋 憤 (憤) è 因不滿而忿怒或怨恨:氣憤。憤悱(郁悶)。憤慨。憤怒。憤然。悲憤。激憤。憤恚。公憤。義憤填膺。憤世嫉俗。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漢語詞典角度解析:陸遊《書憤》的深層含義
一、"書憤"的字面釋義
從漢語詞典角度分析,"書憤"是一個動賓結構的短語:
- 書:動詞,意為書寫、記錄、抒發。在古典文學語境中,常指通過文字表達情感或志向。
- 憤:名詞,指郁結于心、激昂不平的情緒,包含憤怒、悲憤、義憤等複雜情感。
二字組合意為"抒寫心中憤懑",特指詩人陸遊通過詩歌形式宣洩對國家命運與個人遭遇的強烈不平之氣(參考《漢語大詞典》"憤"字條釋義)。
二、詩歌主旨與曆史語境
《書憤》創作于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時年陸遊62歲,閑居山陰。詩中"憤"包含三重内涵:
- 國土之憤:對"中原北望氣如山"卻"塞上長城空自許"的悲怆,直指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未能收複失地的現實(參考《宋史·陸遊傳》)。
- 壯志之憤:早年"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的戎馬豪情,與晚年"鏡中衰鬓已先斑"的遲暮形成強烈反差,抒發英雄失路的憤懑。
- 時局之憤:尾聯"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借諸葛亮北伐典故,暗諷當權者的苟且偷安(參考錢鐘書《宋詩選注》評析)。
三、文學價值與情感張力
該詩被收錄于《劍南詩稿》卷十七,代表陸遊愛國詩的藝術巅峰:
- 意象對照:通過"樓船夜雪"與"鏡中衰鬓"、"塞上長城"與"空自許"的時空碰撞,強化憤懑的悲劇性。
- 用典深化:諸葛亮的典故既寄托理想,又構成對現實的尖銳批判,使"憤"超越個人情緒,升華為時代之痛(參考袁行霈《中國文學史》評述)。
四、權威文獻參考
本文釋義基于以下學術來源: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憤"字釋義
- 《全宋詩》(北京大學出版社)卷2163《書憤》原詩及校注
- 《陸遊選集》(人民文學出版社)對《書憤》的箋注
- 《宋史·陸遊傳》(中華書局點校本)生平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
《書憤》是南宋詩人陸遊的代表作之一,題目“書憤”意為“書寫憤懑之情”。以下結合詩中關鍵詞語及背景進行詳細解釋:
一、題目“書憤”解析
- 書:動詞,指書寫、記錄()。
- 憤:指詩人因壯志未酬、報國無門而産生的悲憤之情。這種“憤”既包含對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滿,也包含對自己年華老去、功業未成的遺憾()。
二、詩句中的關鍵詞語解釋
-
早歲那知世事艱
- 早歲:指詩人年輕時期()。
- 世事艱:既指抗金事業屢遭主和派阻撓,也暗含人生理想與現實的沖突()。
-
中原北望氣如山
- 中原北望:倒裝句式,即“北望中原”,表達對北方淪陷故土的關切()。
- 氣如山:形容詩人收複失地的豪情壯志如山嶽般堅定()。
-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 樓船:高大的戰船,指宋軍水師()。
- 鐵馬:披甲戰馬,代指騎兵()。
- 瓜洲渡、大散關:南宋抗金的兩大戰場,前者在長江(今江蘇邗江),後者在西北(今陝西寶雞)()。
-
塞上長城空自許
- 塞上長城:比喻能保衛國家的将領,詩人曾自比“長城”()。
- 空自許:指理想落空,呼應“世事艱”()。
-
千載誰堪伯仲間
- 伯仲間:指兄弟長幼次序,引申為相提并論()。
- 此句通過贊美諸葛亮《出師表》,暗諷南宋朝廷無北伐決心()。
三、補充背景
此詩作于陸遊晚年閑居山陰時,全詩通過對比青年時的壯志與暮年的失意,展現其貫穿一生的愛國情懷。詩中“憤”的核心,是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和個人理想破滅的痛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全詩賞析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古詩文網、道客巴巴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百樣玲珑苞孽保障房貝殼步調一緻層巅常隨春信出任翠裙邨莊粗使大斧劈達靈得蔔得仙掉眩對銷杜義兒大不由娘彷彿豐肌弱骨構扇乖蹇廣莊規律性古冶寒荷豪少黑兜蟲恢崇胡謅亂道降錫講信修睦鲸吞蠶食禁軍濟勝沮駭克食闊落儖儳略及樂毅論馬鋪門楣謬以千裡麋銜凝曠碰運氣潛璧峭漢求谒全貌去訖入貨惡醉強酒陷谏弦音線绉硝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