姹女的意思、姹女的詳細解釋
姹女的解釋
亦作“奼女”。1.少女;美女。《後漢書·五行志一》:“ 河間 姹女工數錢,以錢為室金為堂。” 唐 羅邺 《自遣》詩:“春巷摘桑喧姹女,江船吹笛舞蠻奴。” 梁啟超 《澳亞歸舟雜興》詩:“姹女不知家國恨,更彈 漢 曲入胡琴。”
(2).道家煉丹,稱水銀為姹女。《參同契》卷下:“河上姹女,靈而最神,得火則飛,不見埃塵。” 蔣一彪 集解引 彭曉 曰:“河上姹女者,真汞也。見火則飛騰,如鬼隱龍潛,莫知所往。” 唐 劉禹錫 《送盧處士》詩:“藥爐燒姹女,酒甕貯賢人。” 唐 陸龜蒙 《自遣》詩之二八:“奼女精神似月孤,敢将容易入洪爐。”《西遊記》第十九回:“嬰兒姹女配陰陽,鉛汞相投分日月。”嬰兒,道教對鉛之稱。
詞語分解
- 姹的解釋 姹 à 美麗:姹女。姹紫嫣紅(花色嬌豔)。 誇耀:“子虛過姹烏有先生。” 筆畫數:; 部首:女; 筆順編號:
- 女的解釋 女 ǚ 女性,與“男”相對。古代以未婚的為“女”,已婚的為“婦”。現通稱“婦女”:女人。女士。女流(含輕蔑意)。少(刼 )女。 以女兒作為人的妻(舊讀?)。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亦稱“婺女”、“須女”
網絡擴展解釋
“姹女”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讀音:chà nǚ
基本義:指容貌美麗、姿态優雅的少女或美女。例如《後漢書·五行志》中“河間姹女工數錢”即用此意,形容少女擅長數錢的場景。
二、用法與延伸
-
文學形象中的“姹女”
在詩詞或典故中,常用來贊美女性美貌。例如:
- 唐代劉禹錫《送盧處士》的“藥爐燒姹女”,
- 梁啟超《澳亞歸舟雜興》中的“姹女不知家國恨”,均以“姹女”代指美麗的女子。
-
道家煉丹術語
道家将水銀稱為“姹女”,因其在煉丹過程中具有流動性強、易揮發等特性,如《周易參同契》記載:“河上姹女,得火則飛”,形容水銀遇熱蒸發的現象。
三、文化背景
- 起源:部分文獻提到“姹女”與《山海經》等神話傳說相關,但更确切的記載源于漢代典籍及道家經典。
- 演變:從單純形容女性美,逐漸衍生出煉丹術語的用法,反映了古代文化中自然現象與人文意象的交融。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後漢書》《參同契》等古籍,或查閱漢典等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姹女》是一個古漢字詞,用來形容女子的美麗和風采。下面我為您分别介紹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1.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拆分部首:女(女字的左邊部分為“女”字)
- 筆畫數:共9畫(女字3畫 + 半個熊字旁6畫)
2. 來源:
- 《姹女》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中國文學作品《列女傳》中,形容女性的美貌與風姿。
3. 繁體:
- 繁體書寫為「姹女」。
4. 古時候漢字寫法:
- 古時候寫為「姹」,表示女子的美麗和風采。
5. 例句:
- 她是個姹女,容顔出衆,令人心生傾慕之情。
6. 相關詞語:
- 組詞:姹紫嫣紅、姹紫嫣紅世界、姹紫成景、嫣然一笑、嫣然一笑的女子等。
- 近義詞:美女、佳人、絕世佳人,美貌女子等。
- 反義詞:丑女、惡女、丑陋女子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