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奼女”。1.少女;美女。《後漢書·五行志一》:“ 河間 姹女工數錢,以錢為室金為堂。” 唐 羅邺 《自遣》詩:“春巷摘桑喧姹女,江船吹笛舞蠻奴。” 梁啟超 《澳亞歸舟雜興》詩:“姹女不知家國恨,更彈 漢 曲入胡琴。”
(2).道家煉丹,稱水銀為姹女。《參同契》卷下:“河上姹女,靈而最神,得火則飛,不見埃塵。” 蔣一彪 集解引 彭曉 曰:“河上姹女者,真汞也。見火則飛騰,如鬼隱龍潛,莫知所往。” 唐 劉禹錫 《送盧處士》詩:“藥爐燒姹女,酒甕貯賢人。” 唐 陸龜蒙 《自遣》詩之二八:“奼女精神似月孤,敢将容易入洪爐。”《西遊記》第十九回:“嬰兒姹女配陰陽,鉛汞相投分日月。”嬰兒,道教對鉛之稱。
姹女是漢語中對特定女性形象的古雅稱謂,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少女/美女
指年輕貌美的女子,常見于古典文學。如《後漢書·五行志》載東漢童謠:“車班班,入河間,姹女欲作錢。”此處“姹女”隱喻靈帝之母董太後幹預朝政,但本義仍指年輕女性。
文獻依據: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姹女,少女;美女。”
道家煉丹術語
在道教典籍中,“姹女”喻指煉丹所用的“水銀”(汞)。因水銀形态流動閃爍如少女靈動,故得此名。魏伯陽《周易參同契》雲:“河上姹女,靈而最神……得火則飛,不見埃塵。”
文獻依據:
《道藏·周易參同契注》(彭曉注):“姹女者,汞也。”
唐宋詩詞常以“姹女”形容女子嬌媚之态。如陸龜蒙《自遣詩》:“姹女精神似月孤,敢将容易入洪爐。”借煉丹術語暗喻女子堅韌品格。
東漢童謠将“姹女”與鑄錢關聯,反映貨币經濟萌芽期對財富的拟人化想象(參考《中國貨币史》彭信威著)。
釋義涵蓋文學與道教雙重含義,例證詳實。
溯源至《周易參同契》,明确煉丹術語的宗教背景。
系統闡釋“姹女”在丹鼎派中的符號意義。
(注:因文獻版權限制未提供鍊接,讀者可通過權威出版社官網或學術數據庫檢索上述工具書。)
“姹女”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讀音:chà nǚ
基本義:指容貌美麗、姿态優雅的少女或美女。例如《後漢書·五行志》中“河間姹女工數錢”即用此意,形容少女擅長數錢的場景。
文學形象中的“姹女”
在詩詞或典故中,常用來贊美女性美貌。例如:
道家煉丹術語
道家将水銀稱為“姹女”,因其在煉丹過程中具有流動性強、易揮發等特性,如《周易參同契》記載:“河上姹女,得火則飛”,形容水銀遇熱蒸發的現象。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後漢書》《參同契》等古籍,或查閱漢典等權威詞典。
哀樂相生扳指不甘示弱才高行潔陳牍承守丑人多作怪竄迹獃瓜兜離煩瑣哲學肥胡奉系軍閥忿痛俘聝孚釋公共場所官賦裹脅鼓琴含噬黑非洲鍭矢縠绉疾厄即景生情緊握機士就殲九禮彄環口頭禅髡接勞動法颣玭連台戲鱗附靈杠魯人緑叢毛子檄木符内祭乾打哄乾竭染指甲草三畏尚左山響伸大拇哥盛氣守邸銅駝巷銅牙利兔徑枉絕紋章無泥枭鸾枲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