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折征的意思、折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折征的解釋

舊時謂實物賦稅折價征收銀錢。《宋史·食貨志上二》:“本路蠶桑數少,而金價頗低。今折徵,絹估少而傷民,金估多而傷官。” 明 王瓊 《雙溪雜記》:“舊額漕運 南京 米四百餘萬石,俱改折徵每石銀二錢五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折征”是漢語中一個曆史性較強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将實物賦稅折算為貨币或其他形式征收”。從構詞法分析,“折”表示折算、轉換,“征”指征收、賦稅,組合後特指古代賦稅制度中的一種變通方式。

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該詞最早見于明清時期的財稅文獻,例如《清史稿·食貨志》中記載“地丁錢糧,或本色,或折征”,指田賦既可繳納糧食(本色),也可按市價折算為銀兩繳納。這種征收方式既能緩解實物運輸的損耗,又適應了貨币經濟的發展需求。

現代《經濟史辭典》進一步闡釋,折征制度在不同朝代呈現差異化形态:唐代“兩稅法”已出現錢物折算的雛形,宋代“折變”制度規定絹帛、谷物可依時價折納現錢,至明清時期逐漸形成系統化的折算标準。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征收方式雖增加了靈活性,但實際操作中常因折算比例不公引發民怨,成為曆代賦稅改革的重要議題。

網絡擴展解釋

“折征”是中國古代賦稅制度中的術語,指将實物賦稅折算為銀錢征收的方式。以下從定義、曆史背景及意義等方面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折征”指将原本以實物(如糧食、布帛等)繳納的賦稅,按一定比例折算為銀錢征收。這種制度常見于商品經濟逐漸發展的時期,反映了稅收形式從實物向貨币的轉變。

2.曆史背景與實例

3.實施原因與影響

4.讀音與釋義

“折”在此處讀作shé,意為“折算”;“征”指賦稅征收。需注意與“折(zhé)”“折(zhē)”的讀音區别。

5.相關文獻

該詞多見于古代經濟史料,如《宋史》《明實錄》等,是研究中國古代財政制度的重要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

愛國主義安閑自在慚忸晨服誠惶誠恐城市總體規劃塵幻欻吸道口洞蠻逗晚睹物思人噶廈鈎察骨骺貴主寒憊河谷回颿槌觳食假婦人戒示骥馬警跸經産婦倔頭倔腦鈞解開卷癞狗量材録用裂縫淩凘泠汰陋俚露筋女芒忽沐猱男扮女妝南阜遷延歲月期貨骐騄秋昊秋序豈有是理曲恭三六森榮十月思鲈酸梅湯歲路探摸通儒院吳蔡巫山十二峯霄冥銷失枭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