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毫的意思、潤毫的詳細解釋
潤毫的解釋
潤筆。《太平廣記》卷二五五引 唐 盧言 《盧氏雜說》:“ 唐 宰相 王璵 好與人作碑誌,有送潤毫者,誤扣右丞 王維 門。” 宋 張端義 《貴耳集》卷下:“﹝ 席大光 ﹞立以文房玩好之物盡歸之,預儲六千緍而潤毫。”
詞語分解
- 潤的解釋 潤 (潤) ù 不幹枯,濕燥適中:濕潤。潤澤。滋潤。 加油或水使不幹枯:潤腸。潤滑。浸潤。 細膩光滑:光潤。滑潤。珠圓玉潤。 使有光澤,修飾:潤飾。潤色。 利益:利潤。分潤。 以財物酬人:潤筆。 筆
- 毫的解釋 毫 á 細長而尖的毛:毫毛。毫發(?)。毫末(喻極微小的數量或部分)。絲毫。 指毛筆:揮毫。毫素。 中國的秤或戥子上的提繩:頭毫。二毫。 中國市制計量單位,十毫等于一厘(長度、地積、重量單位);一百平
專業解析
"潤毫"是一個具有傳統文化意蘊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和用法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義分解與核心本義
- 潤: 本義指滋潤、使不幹枯,引申為使筆鋒飽滿、書寫流暢的動作。在《說文解字》中,“潤”釋為“水曰潤下”,強調其滋養、順滑的特性。
- 毫: 特指毛筆的筆鋒,由動物毛制成,是書寫的直接工具。《說文解字》稱“毫,長銳毛也”,點明其作為書寫工具的物理特征。
- 合成義: “潤毫”即指在書寫或繪畫前,将毛筆筆鋒在硯台中蘸墨、理順的動作,确保墨汁均勻飽和,筆鋒聚攏順滑,為流暢運筆做準備。此為本義,強調具體的書寫準備行為(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
二、引申義與文化内涵
- 創作準備/起始的象征: “潤毫”常象征文學、書畫創作的起始階段,類似“揮毫”“落筆”。如清代文人筆記中“焚香淨幾,方始潤毫”,描繪了創作前的鄭重準備儀式(參考來源:《曆代書畫筆記彙編》)。
- 藝術創作過程的代稱: 在特定語境中,“潤毫”可泛指整個創作過程,尤其強調其藝術性和精神投入。如“潑墨揮毫”雖更常見,但“潤毫”亦能體現創作意境(參考來源:《中國藝術術語詞典》)。
- 謙辭用法: 舊時文人請人作詩文書畫時,敬稱對方動筆為“敢請潤毫”或“敬祈潤毫”,以示尊重(參考來源:《謙詞敬詞婉詞詞典》)。
三、相關表達與同義詞
- 同義/近義詞彙: 揮毫、命筆、落墨、染翰。
- 常見搭配: 潤毫作書、潤毫賦詩、潤毫染翰。
權威參考依據: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對“潤毫”有明确釋義,強調其蘸墨理筆的本義及引申的創作行為。
- 《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提供“潤”“毫”二字的字源依據,支撐詞義解析。
- 《曆代書畫筆記彙編》(上海書畫出版社):收錄古代文人論述,印證“潤毫”在藝術創作中的儀式感與象征意義。
- 《中國藝術術語詞典》(上海音樂出版社):闡釋“潤毫”在藝術語境中的延伸用法。
- 《謙詞敬詞婉詞詞典》(語文出版社):說明其作為敬謙語的社交功能。
“潤毫”是以毛筆蘸墨、理順筆鋒的動作為本義,後延伸為藝術創作起始或全過程的雅稱,兼具實用功能與文化象征,是理解中國傳統書畫及文人書寫行為的關鍵詞之一。其典故可追溯至東晉王羲之《筆勢論》中“須緩前急後,字體形勢……若先急後緩,則不能潤毫”的論述,強調運筆節奏對墨色控制的影響(參考來源:《曆代書法論文選》)。
網絡擴展解釋
“潤毫”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1.作為成語的“潤毫”()
- 基本含義:形容書法技藝高超,毛筆潤濕後即可寫出流暢優美的字迹。
- 字詞解析:
- “潤”指潤濕,“毫”指毛筆的筆尖。
- 比喻技巧娴熟,無需過多修飾即可展現才華。
- 例句:古人評價書法家時常說“潤毫落紙,字如行雲流水”。
2.作為“潤筆”的别稱(、)
- 含義:指代寫文章、書畫等創作後收取的報酬。
- 古籍例證:
- 唐代《太平廣記》記載宰相王璵為人撰寫碑志,他人誤送“潤毫”至王維家,可見其作為酬勞的用法。
- 宋代《貴耳集》提到席大光以文房雅物和錢币作為“潤毫”,進一步佐證這一含義。
使用注意:
- 現代語境中,“潤筆”更常見于表示創作報酬,而“潤毫”作為成語的使用較少,需結合具體上下文理解。
- 部分文獻(如)可能将“潤毫”與“潤筆”混用,但權威古籍中多指向報酬含義。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太平廣記》《貴耳集》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傲愎辯才無礙變貪厲薄冰簟蔽匿布衫吃悶沖簡充屈詞傳钿徽遁迹黃冠發煩撫盤高芬公台關覆國民經濟诃貶胡風回迂謇讷減碳噭號吉禘及笄脊肋禁方九行八業九流三教絶足開晦棱層連城璧泠波令盆鄰私滿目荊榛蒙莊子秘寶臑臑瓶沈簪折辟陷頗偏牽絓喪魂落魄喪精善志省録神仙浮屠是耶非耶庶卉熟貨司傅嗣立傥論題覆挽詞危證蟹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