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賴之徒。 元 秦簡夫 《東堂老》第三折:“怎生不守着那兩個潑無徒。” 元 李壽卿 《伍員吹6*箫》第一折:“我将的潑無徒直搠滿了這湛盧槍。” 元 無名氏 《合同文字》第三折:“怎知俺伯娘呵,他是個不冠不帶潑無徒。”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潑無徒漢語 快速查詢。
“潑無徒”是一個源自元代的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戲曲或文學作品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無賴之徒,多用于形容品行低劣、行為蠻橫的人。例如元代戲曲《東堂老》中提到的“那兩個潑無徒”,以及《合同文字》中“不冠不帶潑無徒”,均體現其貶義色彩。
個别資料(如)提到該詞可引申為“無真才實學、隻做無聊事的人”,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現代擴展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若需進一步探究元代社會文化或相關戲曲背景,可查閱《漢典》等古籍解析來源()。
《潑無徒》這個詞是指人無所不用其極,不守規矩,行為不受約束的樣子。形容這樣的人十分放肆、任性。
《潑無徒》這個詞由三個漢字組成:潑(氵白)+ 無(無爪)+ 徒(彳賣)。
拆分後的部首分别是:氵、爪、彳。
潑的筆畫為8畫,無的筆畫為4畫,徒的筆畫為12畫。
《潑無徒》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史記·留侯世家》這本古代典籍。
《潑無徒》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潑無徒」。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潑」的寫法為「溌」,「無」的寫法為「無」,「徒」的寫法為「途」。
1. 他是個徹頭徹尾的潑無徒,做事總是不按常理出牌。
2. 這個人亂七八糟的行為真是像個潑無徒。
無徒、無德、流氓徒、無用之徒、徒勞無功。
恣意妄為、放蕩不羁、任性妄為。
守法良民、守規矩的人、遵紀守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