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勒索;刁難。 元 嶽伯川 《鐵拐李》第二折:“我見新官到呵……馬前劍有三千箇利便,舊官行掯勒些東西,新官行過度些錢。”《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以後米、麵、柴、薪、菜蔬等項,須是一一供給,不許掯勒短少,直待我嫁人方止。”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莅任·馭衙役》:“憲役下縣,官給飯食;起程,官給路費。必不令鎖帶該胥,恣意掯勒。” 茅盾 《子夜》十七:“要是我們找不到旁的主顧,那時候再去和 老趙 接洽呢,就要受他的掯勒,不去和他接洽呢,他會當真對我們來一個經濟封鎖,那不是更糟了麼?”
“掯勒”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kèn lè,其核心含義為勒索、刁難,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或方言使用中。以下是具體解釋:
勒索財物或刻意刁難
指通過不正當手段索取錢財,或故意設置障礙使他人為難。例如:
詞彙構成
據查字典(),“掯勒”明确釋義為“勒索;刁難”,屬正式漢語詞彙,但現代多被更常用的詞彙替代。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典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警世通言》或元代戲曲文本。
掯勒(讀音:kēng lè)是一個漢語詞語,擁有多重含義。它既可以作為動詞使用,也可以作為名詞使用。
掯勒的部首是手(扌),其筆畫數為10畫。
掯勒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它包含了兩個部分。其中,掯的意思是用手抓住或夾緊,勒的意思是施加壓力或限制。因此,掯勒的意思可以解釋為用手夾住并施加壓力或限制。
掯勒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掯擽」。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掯勒的字形稍有不同。掯的古代字形為「扢」,而勒的古代字形為「靥」。
1. 他用力掯勒住木材,然後把它安置在合適的位置。
2. 在困境中,她感到掯勒在喉嚨中,無法呼吸。
掯勒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不同的詞組,例如:
1. 掯勒手法
2. 掯勒壓力
3. 掯勒限制
與掯勒有一定相似義的詞語包括:
1. 夾緊
2. 夾住
3. 施加壓力
4. 限制
掯勒的反義詞可以是:
1. 松開
2. 松弛
3. 釋放
4. 解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