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彈奏弦樂器。 南朝 宋 鮑照 《學古》詩:“調絃俱起舞,為我唱梁塵。” 唐 顧況 《李供奉彈箜篌歌》:“大指調絃中指撥,腕頭花落舞衣裂。”
“調弦”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結合不同語境和領域,其解釋略有差異:
彈奏弦樂器
指通過撥動或拉奏琴弦來演奏音樂的動作。這一用法在古代詩詞中常見,例如:
調整弦樂器的音高
指通過擰動琴軸或調節琴弦松緊,使樂器達到标準音準的過程。例如:
若需了解具體調弦方法(如吉他、古琴),可參考專業教程或工具。
調弦(tiáo xiá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下面将詳細介紹調弦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等内容。
調弦的意思是指為樂器進行調整,使其音高準确、和諧。在音樂領域中,樂器定期需要進行調弦,以确保音樂演奏的準确度和音色的美妙。
調弦的拆分部首是言(讠)和弦(⺥)。其中,“讠”是一個獨立的部首,表示與語言相關的意義,而“⺥”是一個偏旁部首,表示與弦樂器相關的意義。
調弦的總體筆畫數為10劃。
調弦一詞最早源自于古代音樂的領域,具體來源已無法考證。
調弦的繁體字形為“調弦”,其中,“調”為繁體的“調”,“弦”保持不變。
古代漢字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調弦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為“調絃”,其中,“調”與繁體相同,“絃”是古代對“弦”的寫法,由于字形的簡化,現代稱為“弦”。
1. 音樂家在演奏前會先調弦,确保樂器發出美妙的音色。
2. 他将鋼琴上的每一根弦都仔細調弦,準備好音樂會的演出。
調整(tiáo zhěng)、樂器(yuè qì)、音高(yīn gāo)、和諧(hé xié)
弦正(xián zhèng)、調準(tiáo zhǔn)、校正(jiào zhèng)
不調弦(bù tiáo xián)、弦松(xián sōng)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