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褐衣的意思、褐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褐衣的解释

(1).粗布衣服。古代贫贱者所穿。《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邯郸 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綺縠,餘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穅不厌。”《后汉书·王望传》:“因以便宜出所在布粟,给其﹝稟﹞粮,为作褐衣。” 李贤 注:“ 许慎 注《淮南子》曰:‘ 楚 人谓袍为短褐。’” 唐 白居易 《东墟晚歇》诗:“褐衣半故白髮新,人逢知我是何人?”

(2).借指贫贱者。 汉 孔融 《荐祢衡表》:“乞令 衡 以褐衣召见,必无可观采,臣等受面欺之罪!”《新唐书·隐逸传·陆龟蒙》:“彼圣人也,吾一褐衣,敢不勤乎?”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褐衣”是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综合解释:

  1. 基本释义
    指用粗麻、兽毛等材料制成的简陋衣物,是古代贫贱阶层的主要服饰。如《史记》提到“民褐衣不完”,描述百姓连完整的粗布衣都穿不上。

  2. 象征意义
    借代穿褐衣的人群,即社会底层或地位卑微者。例如《后汉书》记载官府为灾民“作褐衣”,体现对贫苦百姓的救助。

  3. 形制考据
    早期常被误认为“短衣”,但据考证,“褐衣”实为“裋褐”之误,其制式应为长衣,而非短款。这一观点在《急就篇》《墨子》等文献中均有佐证。

补充说明:褐衣与“襦衣”同为庶民服饰,但材质更粗糙,常与“糟糠”并提,成为生活困苦的典型意象(如《史记》中“褐衣不完,糟糠不厌”)。发音为hè yī,字形结构为左右(褐)与独体(衣)。

网络扩展解释二

褐衣的意思

《褐衣》是一个汉语词汇,代表着穿着褐色衣物的人或僧侣。褐色衣物在古代被认为是朴素和谦逊的象征,常被僧侣们穿着。

拆分部首和笔画

《褐衣》的拆分部首分别是衤和衣,部首均为“衣”。根据字的结构,它的笔画数是10划。

来源与繁体

《褐衣》源自于古代的文字演变,一般认为它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这部古籍中。在繁体字中,它的形状与简体字基本相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写法并不固定,因此,《褐衣》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根据古代记载,褐色常用另一个字“赭”来表示,因此有时可以见到类似“赭衣”的记载。

例句

1. 他是一位身穿褐衣的和尚,一直在山上修行。

2. 这个宗教团体的成员都以褐衣为服装。

组词

褐袍、褐帽、褐色、褐鞋、褐云

近义词

棕衣、灰衣

反义词

锦衣、白衣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