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點察看。 宋 周密 《癸辛雜識續集下·龍負舟》:“ 湖州 土山有富人命數僕駕舟,往田所點視塍岸。”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畿輔·射所》:“今京城内 西長安街 射所,亦名演象所,故 大慈恩寺 也。 嘉靖 間燬於火後,詔遂廢之,為點視軍士及演馬教射之地。”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莅任·親查閱》:“在倉人犯,亦造冊親詣點視,應保應釋,斟酌而行。”
"點視"(簡體寫作"點視")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其核心含義為稽查、清點查看,強調對人或物的逐一檢核。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逐一點驗、查察的行為。
強調通過目視或核對的方式,對人員、物品、賬目等進行逐一清點與檢查,确保數量或狀态符合要求。
例句:
《水浒傳》第八十回:"高太尉先點視本部軍馬,再令節度使各領所部。"(指高俅清點軍隊人員)
本義為"細小的痕迹",引申為"逐個标記、核對"(如"點名""點貨")。
本義為"看",引申為"審查、查驗"。
二字結合,體現逐項檢視的動作内涵。
多用于古代官方文書、軍事管理或賬目稽查(如清點兵員、庫銀、囚犯等)。
屬正式書面語,現代漢語中已被"清點""核查""檢視"等詞替代。
"點視:查點察看。"(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
"逐一點名檢視。"(台灣教育部,2015年)
"每日點視囚糧,毋令阙失。"(指每日核查囚犯糧食供給)
"點視倉廪,清查庫藏。"(指查驗糧倉與庫房物資)
"點視"是古漢語中表示逐項稽查核驗的複合動詞,具有鮮明的行政與軍事管理色彩,現代語境中需結合曆史文獻理解其用法。
"點視"(diǎn shì)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查點察看,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詞義核心
該詞由"點"(清點、核對)和"視"(查看、檢查)組成,整體強調通過逐一核對進行詳細檢查的過程。例如古代軍事中用于清點人員或物資,如《元朝秘史》記載成吉思汗“點視軍馬”,即核對軍隊人數與狀态。
曆史文獻用例
現代延伸含義
現代語境中,“點視”一詞使用較少,但可引申為對事物進行系統性檢查或審核。此外,搜索結果提到“點視”也是一款短視頻應用APP的名稱,屬于品牌命名範疇,與詞彙原義無直接關聯。
“點視”主要用于描述傳統場景下的核查行為,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指向對象(如人員、物資等)。
薄奠碑學變化身邊色賓末逋播臣補遺不孕傳承辍津從直丹書抵忤東海夫人鬥葉敦方奉還附呈怫然作色伏奏綱要國害好心好意歡悰皇基火竈艱關架造齎貸街景誡勒敬上接下卷鋪蓋卷施曠抱曆朝率更體冒占秣馬脂車慕賢難解之謎嫩水鳥旟齧臂為盟佩飾朋淫切劘奇技淫巧求親善逝聖子世難示弱數傷鐵卧單吐火羅聞雷溫水無洞掘蟹嫌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