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上有絨條的棉織品。又名燈心絨。
條絨(tiáo róng)是漢語中對"燈芯絨"這一紡織品的常用俗稱,指表面呈現縱向凹凸條紋的棉質絨類織物。其名稱來源于織物表面形似燈芯草莖的條狀突起,屬于傳統紡織工藝的典型代表。
該詞構詞法由"條"和"絨"兩個語素複合而成:前者指織物表面的條紋肌理,後者指經過割絨工藝形成的絨毛質感。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該詞被定義為"表面有凸起條紋的棉織品,質地厚實柔軟"(商務印書館,2016)。中國紡織品協會官網資料顯示,條絨的紡織工藝可追溯至18世紀歐洲,20世紀初經上海傳入中國後成為大衆服飾的重要面料。
這種織物在北方方言區又稱"趟絨",因其制作需經多道工序的反複"趟壓"而得名。國家标準GB/T 22853-2019《針織棉燈芯絨》中規定,合格品需達到每10厘米經紗密度≥260根,緯紗密度≥170根的織造标準。現代紡織工業中,條絨已發展出彈力、印花、異色等改良品種,在保留傳統質感的同時提升了穿着舒適性。
(參考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紡織品協會官網、國家标準化管理委員會)
“條絨”是一個漢語詞彙,指一種表面帶有縱向絨條的棉質紡織品,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如需更深入的紡織工藝或曆史演變,可參考來源網頁。
闆書版心包吞标賞别藏赤狄齒少心銳垂殁戴頭而來刀人大題小做硐子斷阻樊遲之問翻供方外客肥膿飛檐走壁鳳色婦姑勃溪鈎頭軌道衡聒噪何省踝膝黃目黃奴葷臊檢革健仰嘉澍接線酒狂究窮箘簵老丫梁鴻疬瘍蒙瞳内過漂蓬貧嘴薄舌苘麻青萍丘阜濡迹乳母弱質擅柄視財如命食蠱書魔説得響通宵徹夜統馭完籤烏翅銜凄閑衣小冊子